有那么一个问题,智氏、魏氏和韩氏的封地还没有置换完成,有一块主要食邑的同时,其它食邑分得比较散,很难全部带着投靠一个诸侯吧?
随后产生更多的疑问,三个卿位家族不在晋国混了,他们是一起投奔一位诸侯,还是各自寻找诸侯投奔?
“那样晋国还能够继续存在吗?”赵鞅其实心里有答案。
一旦智氏、魏氏和韩氏脱离晋国,一下子就会让晋国失去七成的疆域和将近八成的人口,晋国立刻会从当世霸主变成一个连卫国、鲁国等小国差不多的诸侯国。
还有,若是智氏、魏氏和韩氏脱离晋国,赵氏还有待在晋国的必要吗?
更大的可能是,智氏、魏氏和韩氏在脱离晋国之前,联合起来先把赵氏灭掉。
小主,
毕竟,近来赵氏可是把智氏、魏氏、韩氏得罪狠了,他们都不想等着胜利果实消化掉,没有了安稳日子可过,有什么理由放过赵氏!
“父亲,父亲……”赵毋恤很心慌,等着赵鞅拿主意。
赵鞅也很慌的,好不好?
现在只盼智氏、魏氏和韩氏还有理智,不至于干出众目睽睽之下的弑君行为,要不然晋君午一死,赵氏父子也该立刻逃跑,再一次回去“晋阳”组织防御了。
“不慌,为父断定智跞、韩不信、魏侈不至如此丧心病狂。”赵鞅倒不是胡说,有六成把握认为智氏、魏氏和韩氏不会那么疯狂。
为什么赵鞅没有想过智氏、魏氏、韩氏会不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这个是时代的局限性,限制了赵鞅的思维。
排除掉“成汤革命”以及“文王代天罚纣”的这种改朝换代之外,诸夏大地暂时还没有贵族主动分裂一个诸侯国家再进行立国的例子。
因为没有相关的例子,不够离经叛道的人肯定不会往那个方向去想。他们会根据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判断某个人或某一群人可能的行事轨迹。
“若是交战,我家万般不可轻动!”赵鞅声音低沉地吩咐。
忠君爱国?晋国的卿位家族要是有这种思想,他们还怎么一再壮大。
晋国卿位家族忠心的是家族,爱的也是自己的家族,多么的始终如一。
赵毋恤理解赵鞅的选择,可是心中无比担忧,将忧虑讲了出来,说道:“智氏、魏氏、韩氏叛乱,我家绝无独善其身可能!”
赵鞅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他知道一旦国君完蛋,接下来一定轮到赵氏。
可是,赵氏目前没有实力对抗智氏、魏氏和韩氏的联合,再加上公族的力量也会白给。
赵鞅发现在面对智氏、魏氏和韩氏不讲规矩之后,原来自己是那么的无力,心里只能期盼智氏、魏氏、韩氏只是装装样子,不敢真正动手了。
然而,智氏、魏氏、韩氏的联军抵近到一箭之地后放箭了!
箭矢被射出的刹那,全场的人都是倒吸一口凉气,头皮发麻的同时失去其它的思考能力,脑子里在循环播放:“怎么就敢啊!?”
射出去的箭矢飞过了晋君午的头顶,也就是刻意避开了晋君午所在位置,它们向着更后方射去,落下时引发一声声惨叫或是闷哼。
中箭的人是谁?他们是晋国公族的封君以及护卫、随从。
“叛逆残余挟持国君,众将士、众贵人听我号令,清君侧,还以晋国于清明!”
一道正在变音期的声音被喊出来,听着不好听,可是内容足够震撼。
声音当然是智宵喊出来,也是在给众人一个交代。
今天的发难是谁进行提议?
赵鞅和赵毋恤都猜错了,提议的人并不是智宵,乃是是魏氏之主魏侈,进行反对的人恰恰是智宵。
其实,智宵是属于那种要么不做,一旦做了就以最狠姿态干到底的人。
目前的格局之下,即便是杀掉晋君午,顶多也就是选择储君继位,或许能一时间改变形势,接下来智氏、魏氏、韩氏却要面临舆论风暴,继位的新君也一定会针对三个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