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弭兵之盟’过后,我(楚国)遵守盟约,不再与晋国争霸。历代先君或与晋国多有摩擦,然而仍旧信守盟约。此事不假吧?”沈梁诸问道。
所谓的“弭兵会盟”分为两次。
第一次“弭兵会盟”是在晋厉公在位期间,晋国“卿”之一的士燮抵达宋国与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会盟。
当时,两国签订的盟约是:“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上面那句话的意思是:凡是晋、楚两国,不要互相以兵戎相见,要好恶相同,一起救济灾难危亡,救援饥荒祸患。如果有危害楚国的,晋国就攻打它;对晋国,楚国也是这样做。两国使者往来,道路不要阻塞,协商不和,讨伐背叛。谁要违背盟约,神灵就要诛杀,使他军队颠覆,不能保佑国家。
晋国、楚国的第一次弭兵之盟很不稳定。晋楚两国长达五十多年所积的仇隙,完全没有办法在短期之内,或者只靠这一纸合约化解。
晋国、楚国双方在形势不利于己时,都希望靠着暂时的休战而得以调整;但是,当形势好转时,就会把盟约抛在脑后,发起新的攻击。签订合约后不久,就爆发了“鄢陵之战”,楚国被打败 。
在“鄢陵之战”结束之后的第十八年,晋国与楚国再次爆发“湛阪之战”,又是以晋军获胜而落下帷幕,迫使楚国不得不再次参加会盟。这也是晋国与楚国最后的一场大型会战。
跟上次一样,又是宋国跳出来当老好人,东奔西走进行积极的邦交活动,第二次“弭兵会盟”也就再一次在宋国都城“商丘”的西门之外举行了。
参加第二次“弭兵会盟”的诸侯很多,晋国和楚国作为当事者肯定需要在场,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和宋国参与了会盟。
赵武代表晋国提出的盟约签订内容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意思是:晋国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
与会十四个国家之中,齐国作为晋的盟国,朝拜晋国而不朝拜楚国;邾国为齐国的附庸,滕国为宋国的附庸,不参与盟会。秦国,作为独霸西戎的一方霸主,是楚国的盟国,不朝拜晋国。
弭兵之会上,和上次一样,杀气腾腾。
楚国的令尹子木当众说道:“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意思就是:晋国与楚国交锋了那么久,谁都不会信任谁,签订的盟约还会再一次被违背。
当时,在场的楚人衣内皆裹甲,准备动武,以求做盟主,坚持在盟会时,先进行“歃血”。楚国达到目的之后,在载书上写名时,先写上晋国,第二次弭兵之盟在很紧张气氛之中结束。
在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楚国却是陷入了无休止的内耗,没有余力再与晋国争霸,等于变相地履行了与晋国的盟约。
沈梁诸提到“弭兵会盟”就两个意思,首先表达楚国是一个有诚信的国家,再来就是隐晦表示楚国已经衰弱到无法威胁到晋国的霸权了。
当下,沈梁诸是作为楚国使节,讲的任何话都会被随行的史官记录到史册之中。而这就是沈梁诸代表楚国,对晋国表达修好的最大诚意。
一句话而已,含括的内容却是极多,不了解历史详情的话,无法理解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恰好,晋国卿位家族的小辈自小都又被教导历史,某些历史片段更是要背得滚瓜烂熟,充分理解了沈梁诸想表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