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君臣能想明白的事情就是招待好智宵,哪怕良好的招待无法得到回报,起码能够避免已经得罪了晋国的“中军佐”之后,又把晋国的元戎给得罪了,不由将太子派了过来。
晋国设立卿位,同时有自己的军事制度。
平时设“三军”,分别是中军、上军和下军,每一个“军”有一名“将”,副手则是“佐”。例如中军的主将是中军将,副手便是中军佐。
同时,坐上晋国的卿位一般会身兼多职,很多职位属于固定份额,该是哪个家族,别的家族就不能抢。比如“士师(大法官)”这个职位一定会是范氏的囊中之物,谁敢抢就等同于是在向范氏宣战。
范氏?他们在晋国有制定律法的“专利”权,也是续管夷吾(管仲)之后的法家先驱之一,为了确认这一点甚至专门以“士”作为前缀。
因此,某个场合听到称呼士某某,以文字示人却是范某某,一点都不要觉得奇怪。
孔悝带上了本应纳赋的家族私军,规模约在五百士兵左右。
这是周礼下一个“旅”的编制,别看数量不多,算起来已经挺不错了。
说到底,国家与国家也会存在区别,不能拿一个东欧小国去跟东方大国或是北美霸主相比较,是吧?
能够带五百名士兵纳赋,说明孔悝至少有一千五百名的士兵,名下的属民数量不会低于三万人。
而以三万人的数量,好些袖珍诸侯国的举国人口也就这个数字而已。
他们花了两天的时间才临近“戚”地。
有一伙大约三百来人的队伍在道路旁进行等待,本来智宵以为是本地的人过来迎接家主回归,看上去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戚大夫!”
智宵看到出列问候孔悝的人身高约有两米,明明很雄壮却一副文质彬彬的气质,一下子猜出是谁了。
在春秋时期,称呼真的太多太杂了。
有时候会称“氏”,一些人喜欢被称“号”,亲近的人称“字”,认识又交情一般的人呼“名”,骂人则是指名道姓。
现在,孔丘对孔悝的称呼又是一个样。
没等孔悝回礼,一群簇拥孔丘的人也跟着行礼打招呼。
这群人没有统一的服饰,一个个看上去也有自己的特色,甚至能从穿着看出分别属于哪个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