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息怒,臣以为皇上所言极是,只有自身强大坚决,外敌才不敢轻易进犯。
不过倭寇之患在于沿海一带,据臣所知,当地山林茂密、瘴气多发,百姓稀疏,又无可耕种土地,大举用兵似是有些不划算。
臣认为可派小股军卒前去,剿灭匪患即可。至于海外作战,还需从长计议。”张耽见状出列道。
“现在你们看不到沿海地带的价值,此事情有可原,朕不怪罪。
不过纵使沿海只有一个百姓,那也是我大明的百姓,朕既然是皇上,他就是朕的子民,为君者怎可弃百姓不顾。
朕意已决,此战必打。谁要是再论不战,那麻烦出征时你跟着去沿海看看,看看当地的百姓是处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朱允炆道。
“皇上圣明,臣等遵旨。”武将们高呼圣明,文官们则默不作声,他们不怕死,但是怕去福建等地,因为在认知中,到了那种地方,生不如死。
经过当初与鞑靼、瓦剌一战,朱允炆力排众议选用朱棣为帅,替明朝解决了这个老闹事的邻居。又在全国推行玉米,使老百姓能填饱肚子。
经此二事,朱允炆如今在朝臣中说一不二,拥有绝对的皇权独裁。在百姓心中又是开明圣主,受到前所未有的拥戴。
况且如今朱允炆想要做个什么事,只需要与内阁智囊议定,朝臣方面的意见无关紧要。让你说话也只是查漏补缺,并非你能阻挡。
大事议定,接下来自然又是选帅备将。不过这次出兵规模小很多,毕竟打倭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只是荡平倭寇,还沿海地带一个和平。
这次朱允炆并没有与朝臣商议用谁,因为他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主帅朱允炆任用宁王朱权,这点倒无可争议。
将的选用却令所有人都想不到,这几人名不见经传,似乎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浓重色彩,不过朱允炆相信没有人比他们更合适。
这几人就是为大明镇守云南的大将沐英之子,现在应该叫黔宁王之子。
沐英我们知道,是从死人堆里跟朱元璋滚出来的,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可他的儿子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功勋,怎么就能完成朱允炆安排的工作呢?
其实不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乱世之中定乾坤的人,似乎只有这样才是英雄,但有句话叫做守业更比创业难。
沐家世代镇守云南,在他们的镇守下,云南边陲稳定。就算是到了大明后期,中原腹地农民起义军四起,北边努尔哈赤虎视眈眈,不断制造麻烦,云南也安然无恙,没有任何风吹草动。这就足以说明沐家的军事能力比朝中大部分名将都要强。
这一切均是沐家的功劳。况且作为镇守边疆的大将,手下士卒也不算少,三百年来他们都秉承着臣子本分,没有丝毫割据自治的想法,忠诚方面毋庸置疑。
因此,朱允炆不日便发旨,任命沐春、沐昕从云南为主、副帅,统领朝廷五万精兵与江浙等地卫所五万荡平倭寇。
当沐家忽然接到圣旨后,面面相觑。自己老爹厉害众所周知,可他们几人从未有机会出过云南,更别提能参加几十万大军作战。
唯一的作战经历也只是与安南的小摩擦,猛然间让他们为将出征,欣喜的同时倒是受宠若惊了。
当然沐家不可能全员上阵,沐春与沐昕分别是老大、老四,老二沐晟、老三沐昂则依旧镇守云南,防止安南作乱。
另外三位将才也是别有用心,柳生算一位,周天正算一位,这二位虽说都是年轻将领,但经过大小战斗无数,也算是成长了起来。朱允炆这些年重在培养年轻武将,成效显着。
剩余一人则是朱高煦,这个任命就连朱棣都不敢相信。
朱高煦自从靖难失败后,就一直留在京师军中。这倒正中朱高煦下怀,他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