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抢人

批改试卷与考试一样,都实行封闭管理,阅卷的人全部集中到翰林院,四周有兵卒把守,严禁有人随意进出,除非有皇帝旨意。一日三餐皆送至屋内,上厕所则在旁边屋中有专门的痰盂。在这样的环境下,方孝孺与夏元吉带着一群翰林学士没日没夜的批改试卷。

在此期间,朱允炆倒是来过一次,对众官员的阅卷工作表示慰问,同时旁敲侧击,提醒夏、方二人要公平取仕,要选取整个大明天下优秀学子,可他的意思二人却未领悟到。

也不怪朱允炆不能直接言明,因为一旦言明,就要开封,学子的姓名、户籍都会显示,这样反而更加不公,百官中难免会有人动心思,尤其淮西的勋贵们,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定会惹出是非。

再说了,相对的公平别说方孝孺等朝中大臣,就是朱元璋本人也不会同意的,能者居上,咱要的是能干事的大明臣子,而不是朝廷拿着官位施舍。

十日后,开榜之日。一大早,所有的学子全都挤在贡院门外的榜亭下,等着开榜。有些人甚至是半夜就来了,只为占据前面,能第一个看到。

除学子们外,更多的是富贵人家,包括一些官员的家仆也都守在此地,他们不是为了看榜,而是为了抢人。

须知,封建王朝有着严明的阶级划分,士-农-工-商,就比如商人在社会最底层,尽管你再有钱,也没有农民的地位高。尤其在明朝,相应的社会地位还会限制一些权利,如商人虽然有钱,但是却不能穿戴丝绸绫罗,农民穷苦,却有权穿丝绸,听起来似乎很可笑,但这就是事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当时的法律,一旦违反,是要问罪的。

这种阶层观念甚至于在当今社会还有,就比如大部分的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体制内的工作,与钱财无关。这是一种社会观念,是经过上千年的文化底蕴累积而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变更过来。

所以,开榜之日,往往有贫苦学子高中,寒门出贵子嘛,而且这些人品性都好(最初都挺好,后期不一定),虽然当官了,却对自己生活质量无法作出大的改变,只能说是不愁温饱,他们最需要钱财,又不能贪,与圣人之言相违背,也容易挨刀。

这时候就有经商的富贵人家出手了,他们把高中的进士“请”回家中,将家中未出阁的女子叫来,请其挑选,有满意的即刻下聘成婚,从此不遗余力为自家姑爷提供经济来源,当官的姑爷当然也要拉丈人家一把,行个方便之事都事小,主要是带动家里的孩子学知识,给他们一个考取功名的机会,以求光宗耀祖,摆脱下等身份。

官员们抢人自然就容易理解了,家中孩子不争气,只能挖个争气的女婿过来,在自己百年后,起码可确保自己挣下的这份家业不倒。

朱元璋对放榜也是格外重视,他看过名单后盖上大印,交由礼部官员带走张贴。谁也不知道,这张榜会改变整个大明的科举制度。

“呀,出来了,出来了!”有眼尖的学子叫道。

“别挤啊,我衣服都扯了。”

“哎,我鞋呢?谁把我鞋挤哪去了。哎呦,我的脚,你踩我脚了!”

一时间,本就拥挤的人群再次攒动了起来,一致紧张又急切的想要贴近些,以便能看清名字。

“你们注意,一旦发现哪个学子中了进士老爷,不论年龄,上前架起就走,一定要快些,千万不能停,只要能带回家,不管事后成与不成,老爷我每人赏赐五两银子。带回的越多,赏赐越多。”一富家老爷同样紧张,生怕自己啥也没捞着,一遍遍的安顿着跟来的仆从。

那些仆从也是两眼放光,个个都跟饿狼似得直勾勾盯着榜亭,为了那巨额赏赐,他们怎能不拼。

同样的,一些官员的管家带着下人也准备着,他们毕竟还是有些底线的,只抢那些跟自家小姐年龄相仿的,太老的不要。这是因为人家还靠他以后帮衬呢,结果你比你丈人死的都早,还帮个屁。

这里有人就问了,有老婆的也抢吗?但是肯定的,抢!他们抢完人带回家,奉为上宾,好吃好喝的招待一番,这就结了善缘,再问清家室,有老婆孩子的,放人家离去,没老婆孩子的,则千方百计的让其同意娶自家女子。

有人或许认为这些人不可能答应。那你就错了,事实上这些人答应的还挺爽快。这个不难理解,原因如下:

一是富贵人家女子也多,皆娇生惯养,皮肤紧致、身材姣好,比起穷书生在村里见到的村姑可耐看多了,漂亮。

二是自己寒窗苦读多年,家徒四壁,在朝中又没人脉,也没钱财送礼谋求向上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状态,还不如娶一富裕妻子,既可解决自己经济问题,也可获得丈人一家的尊敬,内心也满足。

三嘛,就很好理解了,既然读了那么多年书,恋爱什么的哪有时间谈,也没资格谈。突然就送你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你试试把持住我看看,尤其是那女子还含情脉脉的看着你,我天,谁不答应谁有毛病。

一切准备就绪,学子们准备好了看榜,其他人准备好了抢人,就等着那拿榜的官员快些放榜,此刻尽管那人走的很快,可在外面的人看来,就跟乌龟爬似得,恨不得自己替他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