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夫人和杨公子听到这话,立马跪下接旨。
唐律捧着冠带说道:“奉圣旨以杨翰林加五品职衔,赐予冠带入殓安葬,家属谢恩!”
宣读完毕,杨夫人和杨公子都山呼万岁,将冠带接收。
然后,各个官僚臣工都来吊唁。
这个时候,唐律穿了一身孝服,长跪在一旁,如丧考妣一般,就像去世的是自己的至亲一样,变得悲痛欲绝,见了谁都絮絮叨叨说自己的不是。
过了一会儿,棺木已经准备妥当,然后进行入殓,将灵柩寄放在城外的报恩寺。
唐律不回家,竟然守着灵柩,不肯离开,这个杨夫人和杨公子都有些过意不去了,朋友做到这个份上也属于世间罕见的,于是不忍心地劝道:“唐老爷,你的心情可以理解,就不必麻烦唐老爷这么做,这是很伤身体的,另外,也耗费心智,让人担忧,现在,且请唐老爷回去料理公事,不要因小失大。亡夫的灵柩,自有我们母子来处理,来照顾,不必劳驾老爷了。”
唐律坚持不肯离开,不管谁劝都不肯,直到过了小祥之后,才回到衙门理事。
回去后,就对夫人说道:“都怪我,杨编修被错杀了,家里的顶梁柱断了,家也就毁了,杨编修没有犯错,却被杀了,如今杨夫人和杨公子在京城,无依无靠,我呢,非常过意不去,杨编修的死,和我有直接的关系,心里十分难受,我呢,想要弥补一下,就是想把女儿许配给杨公子,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就是报答杨编修的厚恩,当时在京城备考,他悉心照顾,也是同年,同乡,有了这些关系,应当照顾,第二个好处就是,咱们的女儿也有了终身依靠,不知道夫人意下如何?看这个想法成熟不成熟?”
赵月牙说道:“老爷的想法很好,也是善意的建议,只是现在杨夫人和杨公子都无依无靠,先解决眼下的难题再说,我的意思,就是先请他们过来居住,解决住的问题,杨公子还小,正是读书的年龄,不能荒废也不能错过读书的时间,至于婚姻大事,还是先放一放,不要着急,慢慢来。如果提前都说了婚姻大事, 那杨夫人和杨公子恐怕担心别人说闲话,就不肯搬过来住了。老爷还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弄巧成拙反倒不好。”
唐律听了,心中大喜,觉得赵月牙就是通情达理,于是次日,就到了公馆,见到了杨夫人,就说了建议,并且赵月牙也同意,那里都没问题。
杨夫人说道:“承蒙叔叔照顾,厚恩感谢不尽,但是,暂时可以这样,但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母子在京城没有什么用处,也无生计可想,想过几天就回老家去,只是像现在,没有分文,想要回家,没有盘缠,也就无法成行了。”
唐律说道:“嫂嫂不必担心,不着急回老家,暂时到我家住下,安心等等,等我找找盘缠费用,再送给嫂嫂和贤侄回老家,到时候一定不耽误行程的,希望嫂嫂不要推来推去的。”
杨夫人听了,点了点头,目前,也只有这样了。她和杨公子就搬到了唐律的私人住宅住着。
赵月牙热情招待,对她就像亲姐妹一般,因为赵月牙没有姐妹,对她格外亲切,自不必说,唐律看到她们和睦相处,也就放心。
唐律利用闲暇时间,用心教会杨公子杨银寿学习经史,谆谆教导,十分耐心,关怀备至,对经史讲解十分透彻,杨银寿也聪明,一点就通,悟性很高,所以,在唐律的教导下,他进步很快。
因此,唐律更加喜爱,对杨银寿的聪慧,赞不绝口,也对杨银寿的谦虚,十分欣赏。对他比对自己的女儿都好,倍加爱惜。
就这样过了大概一年有余,过了杨春理忌辰,礼仪中的大祥已过,唐律就请了媒婆,来说和说和他儿子的亲事。
杨夫人说道:“我们母子现在遭难了,流落在天涯,如同浮萍,到处飘荡,上无片瓦可以遮挡风雨,下无立锥之地可以安居,母子四海为家,没有根基。承蒙唐老爷的收留和提携,使得我们母子暂时有住的地方,有吃的,有穿的,不至于饿死他乡,十分感激唐老爷的照顾,又怎么奢望高攀老爷的千金小姐作为儿媳妇呢?这个万万使不得。还请媒人好好地推辞掉这门亲事。”
因此,媒婆就将杨夫人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唐律。
唐律一听,就来找杨夫人。
唐律说道:“我们让小女儿许配给令郎,真的是报答先人的,以前我与你家丈夫就有商量,如果生儿子,就结拜为兄弟,如果生女儿,就成为姐妹,如果生一儿一女,就结为夫妻,成为亲家,因为都是同乡,又是同年,相互照顾,已经形成了习惯,因此,与你家丈夫有言在先,并不是现在才想起来的,也不是为了内疚报恩才不得不为之的。所以,嫂嫂休要推辞。”
杨夫人一看唐律这么说,这是铁了心要将女儿嫁过来的。
拗不过唐律,只有答应下来,只是家中没有值钱之物,就将玉簪一支,作为聘礼,算是完成订亲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