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那片遥远的土地上,1999年的夏天格外炙热。就在那个5月20日,阳光下的雪镇(尽管它并不常下雪)却笼罩在一片血色的阴影之中。警方在废弃银行的地下金库里,意外地揭开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大量的人体碎块被藏匿在阴暗的角落,仿佛诉说着无声的恐怖。这起震惊整个国家的案件,被称为“雪镇血案”。
由于八具被残忍肢解的尸体被塞进木桶,凶手因此得名“木桶杀人狂”。警方迅速行动,最终逮捕了四名嫌疑人,其中最小的那个,当时不过是个17岁的少年。这个犯罪团伙,在1992年至1999年间,至少夺走了十一条无辜的生命。他们不仅残忍地杀害了陌生人,甚至连自己的亲属家人也未能幸免。
这个团伙的头目,约翰·贾斯汀·本廷,1966年9月4日出生在昆士兰的某个小镇。他那冷酷无情的手段,使他与手下的罪犯一起,成为了澳洲历史上最冷血的连环杀手。
在警方公布的受害者名单中,有九名男性。其中,三名男性因为他们的同性恋身份而惨遭毒手,其余六人则是因为智力障碍、精神疾病或是与团伙成员有过节而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本廷对恋童癖的憎恨,源自于他童年的一个悲惨经历。八岁那年,他被一个朋友的哥哥暴揍并性侵,那个痛苦的记忆如同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上。从那以后,他的心灵开始扭曲,不仅对恋童癖恨之入骨,连男同性恋也成了他眼中的敌人。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会遭受那样的欺辱,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于是,他开始崇拜暴力,虐待动物、用盐酸烧虫子,对武器和格斗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世界里,力量就是一切,而暴力则是他证明自己的方式。
话说回来,1992年的那个8月,正值青春尾巴晃荡的本廷,26岁高龄,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非正式人口减少计划”。这事儿的主角,是位名叫克林顿·特雷齐斯的22岁小伙子,被本廷以“来家坐坐,咱们聊聊人生”之名,巧妙地请进了门。结果,客厅里的铲子突然就成了不速之客,一跃成了当晚的主角,而特雷齐斯则不幸成了它唯一的观众。为啥?据说是因为本廷听闻特雷齐斯有那么点“特别”的爱好,恋童癖的帽子就这么扣上了,尽管这帽子是否合头,至今还是个谜。
事后,本廷展现了他“植树造林”的才能,只不过这次种的是个秘密,把特雷齐斯埋在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山头,打算让他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可大自然似乎不太领情,两年后,这个秘密还是被无情地挖掘了出来。
尸体曝光,警方却像玩找不同游戏,怎么也找不到那个“不同”在哪,嫌疑人自然也就悬而未决。直到1997年,《澳大利亚通缉犯》这档节目横空出世,把这事当成谜题抛给了全国人民。本廷呢,正巧在电视机前,看着自己的“杰作”被热议,心里那个美呀,忍不住对着旁边的人炫耀:“瞧见没,那是我导演的大片!”
同年,本廷的生活里多了个新角色——伊丽莎白·哈维,他的新婚妻子,以及她的儿子,未来的伙伴,14岁的詹姆斯·瓦拉萨基斯。小詹姆斯,正处于青春叛逆的巅峰,家里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是他生活中的“拳击教练”,家庭对他而言,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苦难教育片”。
这时,本廷犹如超级英雄降临,成了瓦拉萨基斯灰暗世界的那一抹亮光,给这小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让他的小心脏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然而,好景不长,这位“家庭新成员”很快就暴露了他的另一面。本廷摇身一变,从守护天使变成了思想导师,带着瓦拉萨基斯走进了一个充斥着仇恨、偏执的“奇幻世界”。小詹姆斯,曾经的崇拜者,慢慢被同化,成了本廷的迷你版,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混迹一处,心里那个报复社会的小火苗,也被悄悄地点燃了。这一家人,从此走上了不归路,剧情反转,让人啼笑皆非又唏嘘不已。
法庭之上,嫌疑犯罗伯特·乔·瓦格纳,一副正义使者的模样,振振有词:“恋童癖啊,那简直是道德的黑洞,警察叔叔们却视若无睹,袖手旁观,逼得我这民间英雄出手。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当然,这话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嘛,不过是给自己找个华丽的挡箭牌。瓦格纳和本廷这帮人,对男性同胞可没啥好感,心里头悄悄给他们贴上“同性恋”的标签,再用这顶大帽子,把自己的恶行包装得好像替天行道似的。
更奇葩的是,他们挑选“目标”的标准,有时候竟是看体重秤上的数字。谁让脂肪多点的人,在他们眼里就自带了“不受欢迎”的光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