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至今他仍未见到关于江苏候补知县李毓昌自缢身亡的官方报告。这份沉默与轻视,仿佛是对一个朝廷命官的莫大侮辱。人命关天,官府如此漠视,不是丧尽天良,便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其二,李毓昌若有自杀之心,又为何会在当晚参加酒宴?这一举动,在情理上显得极为矛盾,令人费解。
其三,李毓昌死后,山阳县知县竟然赠予迎丧亲属一百五十两白银,这数额之巨,远超正常人际往来,实在令人怀疑。
更为蹊跷的是,当地官府还妥善安排了李毓昌的两个长随,将他们分别推荐给江苏省内的实职官员当差。这种对暴毙同僚奴仆的厚待,更是令人心生疑虑。
朝野上下,无不为这三大疑点所震撼。李毓昌案,如同一道悬而未决的谜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在这波诡云谲的朝政之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李毓昌的死,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冤屈?
在嘉庆皇帝的眼中,李毓昌的离奇死亡与山阳县赈灾实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洞察世事地指出:“此案或许是因为李毓昌奉命巡查赈灾,严谨核查过程中发现了舞弊现象,以至于山阳县官员认为他会向上揭发,进而设计害死了他以掩盖真相,目前还不能确定。”
为查明真相,嘉庆皇帝下达了雷霆般的旨意:
首先,他责令山东巡抚吉纶迅速将李毓昌的灵柩转运至省城济南,并指派精明干练的官员对其进行详细的验尸复检,务必据实上报。
其次,他又命令两江总督铁保火速传唤李毓昌生前的随从李祥、顾祥和马连升接受审讯,一旦发现有任何可疑之处,立刻将山阳县知县及淮安知府停职查办,并押送至济南一同受审。
最后,嘉庆皇帝在圣旨结尾处严正警告所有相关官员,务必公正无私地处理此案,否则必将严惩不贷。
随着嘉庆皇帝亲自督办李毓昌案的核查工作,江苏省顿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毕竟,此案发生在江苏境内,此前江苏各级官府已经完成了初步审理,并将李毓昌自杀身亡的结论上报朝廷。假如复核结果显示李毓昌并非自缢身亡,那么原先做出错误结论的官员都将面临严厉的问责。因此,江苏省自上而下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那个年代,执掌江苏省乃至江南地区的顶头上司,乃是名声在外的两江总督铁保。铁保,一个来自满洲正黄旗贵族家庭的英才,年纪轻轻便在科举道路上崭露头角,二十岁就跃入进士行列,此后仕途亨通,先后担任过副都统、侍郎、山东巡抚、漕运总督等要职。早年间的铁保,以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备受敬仰。
然而,李毓昌案发生的那一年,铁保已步入五十七岁的晚年,人生进入了夕阳之秋。对于这位耆宿而言,追求功名成就已然不是首要目标,更多的是期盼能在余生享受宁静的退休生活。因此,铁保对待政务的态度逐渐变得宽松疏懒,不再是昔日那个兢兢业业的铁腕总督。
此外,铁保还是一位享誉清朝的书法大家,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被投入到研习书法、浸淫经典之中,对于日常的行政事务则是能简则简,仿佛完全放权给下属,成了个悠闲的“闲云野鹤”。近几年来,两江地区频发治理不当的事件,铁保也因此多次遭到嘉庆皇帝的责备。虽然铁保也曾多次表示悔过,但实际上仍旧固守己见,对政务懈怠不改,这使得两江地区的种种问题更加扑朔迷离,也为李毓昌案的后续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悬疑面纱。
在李毓昌这个名字背后,铁保总督其实有着深深的渊源。十三年前,身为山东乡试主考官的铁保慧眼识珠,亲手选拔了李毓昌为举人,从此,李毓昌成为了铁保门下的得意门生。当李毓昌赴江苏候补知县之职时,特意携带门生之仪拜访了恩师铁保。
数月之后,铁保听闻李毓昌意外自缢身亡,虽然感到诧异,但他并未对此事进行深入追究。直至接到圣旨,铁保不敢有丝毫懈怠,亲自前往淮安,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提审:首先是山阳县知县王伸汉,还有跟随李毓昌的随从胡太,负责验尸的仵作李标,以及事发地善缘庵的僧人源福。
这四人口径一致,坚称亲眼见证了李毓昌确实是自缢而死,并无中毒迹象。铁保得到了这个看似合理的结论,自觉已尽职尽责地完成了皇帝交付的严查使命,便满意地返回了总督府。
而对于李毓昌案中至关重要的三位随从,铁保仅淡淡地询问了他们的去向,得知他们早已各奔东西,难以联络后,铁保便放弃了寻找。实际上,铁保没有深入彻查此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被怀疑涉案的山阳县知县王伸汉与淮安知府王毂,恰恰都是他曾经举荐的官员。潜意识里,铁保不愿相信自己的门生和举荐之人会与此案有染,因此,他选择了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在大清朝的疆域版图中,淮安府及辖下的山阳县堪称苏北的战略要地,这里是京杭大运河与淮河的交汇之所,更是漕运总督府与河道总督府的驻跸之地,地位举足轻重。在这片土地上,淮安知府与山阳县知县无疑是朝廷重点关注的“要缺”职位,人选必须由两江总督在江苏在职官员中遴选,推荐那些品行优良、经验丰富且业绩斐然的官员担当重任。
彼时的淮安知府王毂,乃安徽黟县人氏,凭借贡生资格踏入仕途,历经宦海沉浮,终在嘉庆十三年获得了铁保的赏识与举荐,走马上任淮安知府。
而山阳县知县王伸汉,则是陕西渭南籍贯,当时五十三岁,他的仕途起步源于捐纳,即通过出资购买官职,从最低的从九品一步步捐升至知县之职。就在嘉庆十三年的五月,山阳县知县一职出现空缺,时任两江总督铁保提出建议,让王伸汉暂代知县职务,并在同年十月正式上奏朝廷,请求将其正式任命为山阳县知县。
铁保在奏折中对王伸汉推崇备至,称其“心明眼亮,勤勉务实,自代理山阳县以来,处理漕粮诸事务从未有过疏漏,如今正式调任实职,确是最佳人选”。
正因为如此,铁保在主观上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半年前自己力荐并给予极高评价的王伸汉,竟有可能涉嫌毒杀朝廷命官的事实,这岂不是等于狠狠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识人眼光的质疑,更是对朝廷官场制度的冲击,为整个案情增添了无比浓厚的悬疑色彩。
正当铁保草率应付复核工作之际,远在山东的调查团队却步步推进,收获了实质性的突破。
李毓昌的灵柩迅速运抵济南,山东巡抚吉纶携手山东布政使、按察使,连同济南知府、历城知县一同亲临验尸现场。遗憾的是,李毓昌离世已达八个月之久,其遗骸已严重腐朽,凭肉眼根本无法判断是中毒身亡还是自缢而死。于是,吉纶等人决定采用古老的蒸骨验尸法,以求揭示真相。
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尽管李毓昌的尸身已然腐化,但经过仵作细致清洗,特别是用水银擦拭后,竟在其肌肤上显现出了大面积的青黑色斑痕,这昭示着死者生前确曾中毒。
在圣旨传达之前,江苏省的部分官员早已嗅到了危机,尤其是王伸汉,他不惜派人携带着厚重的银两奔赴济南,意图贿赂相关的官员、书吏以及仵作,期望他们隐瞒事实,助他脱罪。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部分官吏出于人情考量或者利益驱使,答应了为王伸汉掩饰罪行。
小主,
正当王伸汉一党试图以贿赂手段干扰验尸进程之际,山东方面的调查人员提出了更为极端的检验方式——蒸骨验尸。这种做法在当时被视为对死者极大的不敬,因为这意味着必须将遗骸置于极端条件下,通过古代独特的检验手段挖掘可能被掩盖的真相。所谓的蒸骨法,实则是一种残酷而又原始的法医学检验手段:首先挖掘地窖,内置炽热的柴火使其四壁烘烤至通红,然后将李毓昌的遗骨洗净剥离肌肉,放入地窖内,熄灭火源,撒上酒和酸液,在热气蒸腾中熏煮至少一个时辰。
古人智慧地发现,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后,借助红油伞滤过的阳光照射,那些被化学作用强化的痕迹如深层创伤和中毒迹象会清晰可见。尽管这一过程对死者及其家属极为残酷,但为了寻求真实,李毓昌的家人在悲痛中忍痛同意了蒸骨验尸。
六月十二日,验尸工作正式启动。然而,仵作在蒸骨完成后却故意拖延,迟迟不肯给出结论。在一旁监督的按察使朱锡爵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定有猫腻。原来,王伸汉已上下疏通,贿赂了许多官员,甚至连验尸现场都有人收了银子而装聋作哑。尽管尸骨中部分部位明显变黑,仵作却缄口不言,其他官员也装作浑然不知。
朱锡爵是个有正义感的官员,面对僵局,他佯装勃然大怒,高喝一声:“来人,取大木杖来!事关圣旨交办的大案,若有胆敢欺君罔上、隐匿实情者,立即杖毙当场!”
仵作被朱锡爵的威势震慑,惶恐不安地报告:“尸体的两块锁子骨和肋骨皆呈现黑色,其余骨头未全部变色,据此判断,死者生前确系中毒,而后又被人为加害致死。”
仵作终于道出了真相:李毓昌先是中毒,后又遭受外力致死。这一报告出炉后,那些原本想要帮王伸汉遮掩罪行的官员再也无力辩驳。最终,山东省依据这一结论,向嘉庆皇帝奏报了李毓昌中毒后被外力杀害的实情。
嘉庆皇帝在收到山东关于李毓昌开棺验尸的确凿报告后,毫不犹豫地下达了雷霆指令,这份密令火速传递给了两江总督铁保,要求他立刻缉拿所有牵涉此案的相关嫌疑人。六月的尾巴上,一道圣旨在江苏境内炸响,嘉庆帝下令铁保与江苏巡抚汪日章必须解除淮安知府王毂、山阳县知县王伸汉等人的职务,并将所有涉案人员悉数押解至京城,由刑部亲自审讯。嘉庆帝对江苏本土官员深感失望,认为他们难以彻底查明李毓昌案,决定亲自过问此案。
铁保领命,别无选择,只得着手行动,首先拘捕了淮安知府王毂、山阳县知县王伸汉及其贴身随从包祥、张祥、余升,以及王家的厨子钱升。同时,他也全力查找李毓昌的三个随从李祥、顾祥和马连升。
李祥、顾祥二人因为在江苏南部,很快便被找到并押回;然而马连升却不知所踪,未能及时捕获。在将这些嫌疑人送往京城受审之前,铁保亲自对每一个被捕者展开了深入详尽的讯问。
在铁保的严密审讯下,李祥等人透露了李毓昌衣物上血迹的来源,声称那是他在上吊时口鼻出血所致。对于李毓昌自杀的原因,他们提及了在核查灾情期间,李毓昌曾受山阳县西陈庄一位名叫陈监生的邀请,参加了其家中的宴饮。
酒席间,陈监生企图骗取几十张赈票——那是受灾民众获取朝廷赈济物资的凭证。事后,李毓昌对此事深感懊悔,终日坐卧不安。铁保闻此,立即下令彻查这位陈监生,旋即查明其名为陈懋。陈懋坦白,他确实反复邀请李毓昌赴宴,并虚构了十二户受灾人家,请求李毓昌开具赈票,但李毓昌并未应允。
铁保将所有涉案人员全部羁押,送往北京接受刑部的严厉审讯,并向嘉庆皇帝呈上一份奏折,详述了他所调查的情况。铁保倾向于认为李毓昌自杀的可能性极大,尤其在奏折中着重描绘了李毓昌赴陈家饮酒一事,暗示李毓昌之死背后或许另有隐情。铁保心底其实期待此案能维持自缢身亡的结论,以免再生枝节。
嘉庆皇帝并未满足于此,他下令将所有涉案人等速速押至北京,由刑部亲自审讯。在此期间,一个意想不到的巧合出现了,一直在北京跟随某官员担任随从的马连升,得知此案已升级至朝廷层面,无奈之下只得主动前往刑部投案自首。
正是这个马连升,在刑部办案人员的高压审讯下,率先崩溃,吐露了案发当日的实情。随后,李毓昌生前的随从李祥、王伸汉的随从包祥等人,也在严刑拷问下,陆续承认了他们所知道的那一天的真相。
在许多人眼中,查赈不过是官场里一道走过场的程序,是一场表面文章的表演。不少官员视此为肥差,他们在确保赈灾款项落入私囊的同时,又能在官方报告上粉饰太平,捞取政绩。至于那些前来查赈的官员,不仅能拿到额外补贴,还有机会接受地方官员的“意思意思”,大家都乐得一团和气,敷衍了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刚步入仕途的李毓昌对此一无所知,他带着满腹诗书与理想的热忱,对待查赈任务如同手捧圣旨。与其他几位查赈同僚抵达淮安府山阳县后,当地父母官王伸汉殷勤款待,设下豪华宴席,安排他们在官衙下榻。
李毓昌厌恶官衙里的繁冗礼节和闲杂事务,觉得它们妨碍了他的查赈效率。于是,他毅然选择搬进了宁静简朴的善缘庵,一头扎进工作的海洋。他脚踏实地,挽起袖子深入田间地头,走遍四乡八寨,逐一核实受灾状况,挨家挨户统计户籍人口,严谨核查每一两赈灾银两的发放详情。
每走进一个村落,李毓昌都会亲手编制详细的户口档案,标注老少人口数量,实地勘查灾情轻重,并特别关注是否存在赈济遗漏或冒领现象。期间,尽管王伸汉屡次盛情邀约他参加宴会,并暗送贵重礼品试图拉拢,但李毓昌坚决拒绝了这些诱惑。
李毓昌的辛勤努力很快就揭开了一场黑暗的贪腐阴谋,他发现王伸汉利用灾情作幌子,虚增灾情规模,伪造户籍数据,大肆侵吞救灾款项。初步估算,王伸汉贪污的数额高达数万两白银,这是赤裸裸地从饥寒交迫的灾民口中夺食。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李毓昌怒不可遏,他如履薄冰般收集证据,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和数据,计划向上级部门揭示这一惊人黑幕。
跟随在李毓昌身边做事的长随李祥、顾祥和马连升,看着自家主人不分昼夜地投入到查赈工作中,心里不由得七上八下。他们担忧的并不是李毓昌劳累过度,而是怕他过于耿直的行为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从而带来无妄之灾,殃及池鱼。
身为长随,他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依附于官员,看中的可不是雇佣合同上那点微薄的工钱,而是寄望于主子手中的权力所能带来的丰厚灰色收入。在当时的官场上,这种“潜规则”有个专属名词——“陋规”。
例如,负责征税的长随,本应收取一两银子的税款,实际却加倍征收,从中渔利;处理诉讼纠纷的长随,左右逢源,两边通吃,对诉讼双方进行敲诈勒索;即便是看门的长随,也被尊称为“门子大爷”,任何想见官员的人都得孝敬红包。
这些额外收入数额庞大,远超过长随们工资单上的数字。据说,在一些州县衙门里,长随们一年下来能捞到数千两银子,而这些“规矩”,官员们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从根本上讲,长随们的利益与官员主子紧密相连。主子步步晋升,官阶愈高,长随们依托的权力基础就越稳固,所获实际收益自然水涨船高。所以,长随们无不盼望主子能够平步青云,因为他们自身的荣华富贵也随之攀升。然而,李毓昌的清廉与执着,打破了这一平衡,也由此引出了一场涉及诸多人心思与命运的悬疑事件。
李毓昌的随从三人组——李祥、顾祥和马连升,之所以紧紧追随他,其实怀着类似的梦想:盼望着李毓昌能够在官场上步步高升,这样一来,他们这些随从也能跟着鸡犬升天,捞取更多的好处。当李毓昌甫一候补,就迎来了查赈的机会,三人欣喜若狂,幻想着可以在淮安府一路吃喝拿要,轻松捞一笔。
未曾料到,李毓昌公事公办,严肃认真,每天带着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核实灾情,查探实况,不但辛勤劳累,而且还颗粒无收。李祥等人虽然面上不敢表露不满,私下里却怨言连连,觉得这一趟差事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紧接着,李祥无意中发现李毓昌正在汇总调查结果,预备上报江苏省,他心中一惊:“糟糕!”他深知李毓昌此举将挑战一大批官员的利益链,势必引来巨大的反弹。
李毓昌毕竟在江苏省根基尚浅,若是执意揭露救灾背后的黑幕,很可能因此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前程。李祥暗自思量,认为李毓昌没必要为了一件看似与己无关的贪腐事件,将自己的未来当作赌注。于是,他多次试图以各种方式提醒李毓昌这样做不明智,然而李毓昌并未领悟他的暗示,仍然决意揭开山阳冒赈的真相。这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暗流涌动。
李祥尝试说服李毓昌改变心意无果后,想到了自己在长随圈子里的一位朋友——包祥。长随们相互之间常有交情,形成了一张复杂的关系网。包祥当时正效力于山阳县知县王伸汉麾下,于是李祥决定找包祥碰碰运气,看看能否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两人私下会面,一番密谋讨论后,李祥的初衷是希望包祥能提供个应对策略,或者说动包祥的主人王伸汉,在李毓昌揭露真相之前尽快堵住这个漏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包祥听罢深觉事态严峻,倘若不阻止李毓昌公开真相,那么他的主子王伸汉将面临丢官甚至牢狱之灾,而自己也将随之失去靠山和丰厚的收益。于是,包祥急匆匆告别李祥,立即赶回去向王伸汉禀报了这个紧急情况。
小主,
主仆二人达成共识,决定尽快对李毓昌采取行动,通过各种手段劝阻或阻止他披露赈灾黑幕,一场围绕真相的博弈悄然上演,悬念迭起。
王伸汉首先祭出的对策便是贿赂李毓昌。他透过包祥这一渠道,瞄准了李毓昌身边的三个随从李祥、顾祥和马连升。王伸汉承诺只要他们能说服李毓昌,用银两换取那份揭露贪污的调查文件,便会给予他们极其丰厚的报酬。王伸汉甚至开出条件,愿意将贪污所得的赈灾银两与李毓昌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