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玉道:“陛下,如若周秉正真心投诚,册封个郡王什么的也没什么,毕竟他早年跟着正国大将军南征百战多年,立国有功。跟着安思景起兵造反,也是碍于安思景的淫威,实属迫不得已,值得原谅。但......”
皇帝见温良玉停了下来,道:“但什么?二弟有话就说,不必吞吞吐吐。”
温良玉接着道:“但周秉正现在部下兵马大多数是胡人,如若让他坐镇河北,恐怕会留下后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董宁问道:“温大人,后患何来?”
温良玉看了皇帝华隆一眼,见其眼光中也有着疑惑,便站起身来,道:“陛下,安思景反叛朝廷,为引入救兵,将大量的胡人部落迁徙进河北,河北之地差不多已被胡化。若是日后再让周秉正执掌旧部,镇守河北,河北之地定会逐渐脱离朝廷管控,好如养虎为患。望陛下明鉴!”
皇帝听过,好像是那么回事,站起身来,走离龙椅,来回走了几步,猛然回过头来,对着温良玉问道:“二弟,若老三在此,他会怎么想?”
温良玉起身,将王猛的书信衣兜里掏了出来,交与皇帝御览。
皇帝看过书信,道:“二弟,老三这是什么意思?”
温良玉答道:“陛下,王猛对此事看的很是明白,歌词里也说的很是清楚。首先,不知蝶儿为何来,莫问花儿为谁开,是叫朝廷先自问一下,周秉正的投诚是真是假;其次,就算周秉正投诚之心是真的,他也已参加了叛乱,还为叛军屡立奇功,已不是一朵圣洁的莲花了;再者,让他率领旧部镇守河北,好如朝廷牵着马过冰河,一旦天气转暖,冰块不是特别结实,难以承受马蹄的践踏,跌落河中是迟早的事。”
皇帝听过,重新将王猛的书信看了看,道:“老三既然如此深思熟虑,为何不明说?非得绕这么大个弯子,岂不多此一举。”
温良玉答道:“陛下,您虽然认同他是你结义兄弟,可无话不谈。但他也是你的臣子,身为武将,是不该左右朝廷施政的。他只是担心朝廷过于看重周秉正投诚之事,留下后患,才迫不得已寄来书信,向我提个醒,好让我跟您说说,万一周秉正包藏祸心,您事先也好有个防备。”
皇帝坐了回去,道:“二弟,周秉正投诚之事,依你看,如何处理为好?”
温良玉坐了下来,答道:“陛下,三弟行走江湖十来年,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识尽人心。不如就按老三的意思办,顺着周秉正的意愿来,送去嘉奖诏书,让围攻邺城的将领们得知周秉正已是自己人,明面上极力配合他行事,暗地里有所准备。再去信三弟,让其时刻保持警惕,已应对周秉正投而复判。至于老三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应对周秉正的投诚,陛下您不加过问,任其从心所欲。”
皇帝静了静,道:“二弟,若周秉正是真心投诚,我们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尽人意?”
温良玉答道:“陛下,周秉正若是真心投诚,他就地拨乱反正就可以了,用不着率军南下。”
皇帝听过,想了想,道:“也是,白谷八万兵马摆在那里,他只要跟我军来个里应外合,就可光复常州、范阳等地。一旦安思景的老巢范阳失守,叛军就如同丧家之犬,不战自溃,哪用得着他周秉正率兵南下驰援邺城之战事。”
温良玉道:“陛下您既深知其中要害,那就顺着周秉正的意愿来,装作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让他作茧自缚,聪明反被聪明误,好将叛军一举拿下,还天下以太平。”
皇帝高兴道:“好,就按二弟说的,蒙在鼓里,装作什么都不知。”
温良玉俯首道:“陛下圣明!”
皇帝欢喜道:“好,二弟,你来拟旨,发往范阳,招抚周秉正,嘉封周秉正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其子周若清等封为列卿,命他率部南下,讨伐安思景。”
温良玉起身,行礼拜别,道:“臣,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言语落,走出御书房,朝着中书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