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鸿胪寺礼宾院,达延汗贡使阿噶尔思诏见鸿胪寺卿,要求明廷说明为何进兵妥妥城。
自达延汗继位之后,群雄环伺,虎视眈眈。他打算先与“政敌”亦思马因太师缓和关系,连兵对明朝大同等地展开报复性的入侵,但最终未能实现。后面的数年,达延汗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安内”上面。在铲除亦思马因的当年,即1483年(成化十九年)七月,他对于明朝袭击威宁海子营地的行为,进行了报复。对于达延汗而言,这一仗可谓“出了一口恶气”,给了明朝上下巨大的震动。即便过了十多年,明朝官员还在心有余悸地议论道:“成化十九年,小王子复仇,大同官军大遭摧衄。”
自此之后,蒙古成规模地入犯明边的频次明显增多,而明朝守军也多有乘虚出边“烧荒”、“赶马”、“捣巢”行动,双方你来我往,以牙还牙,冤冤相报。
到了弘治年朱佑樘继位后,双方的关系带来了机遇。自弘治五年(1492)以后,达延汗致力于解决蒙古内部的问题,与在甘凉边外的乜克力部以及更远的瓦剌等部展开争夺。此后的几年,达延汗既未朝贡,也很少犯边,双方进入了稳定的“和平期”。
1495年(弘治九年)春,达延汗再次入贡明朝。不过令明朝始料未及的是,这蒙古方面“以赏薄生怨”,改变了此前的态度,不到一年进而开启了连年大规模进犯明朝的帷幕。这一次控兵十万,七万南下兵锋河套,三万危大同,现在反过来质问大明,为何兵出东胜卫,实属可笑。
《大明科技报》刊登一枝花的文章《蒙古本是中华一族》文中说道:“中原和蒙古本是一家,鞑靼作为我华夏一个民族,尊我大明为主,我大明朝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是五十六朵花,子曰:“故圣人乃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而不是杀光、抢光、拿光的强盗行径。中原和蒙古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住在一片土地上,本可以各自相安,不必动刀枪,百姓安定,生活幸福才是天下人所要追求的,不是为了杀戮,掠夺。故而在此疾呼,蒙古达延汗收起一人之野望,并入到中华一家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篇檄文不像檄文,战书不像战书的文章,就是为这一次攻打东胜卫的辨文,咱们把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如果你们鞑靼接下去再来侵扰大明,那就不要责怪下一轮进攻土默特部(包头)。
还有让大家看到。对付北方鞑靼也好、女真也罢这些民族都是我华夏一员,相互杀戮只会增加仇恨,那么咱们因该先唱个高调,把大义抓在自己手里,如果鞑靼还行强盗行径,那么就别怪大明下死手了。
这么一片文章很幼稚,幼稚到令人捧腹,为什么?因为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人多次骚扰北方才建起了长城起,中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办法很有限,就说为了阻止匈奴的侵扰,中原王朝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亲和赂款,即通过娶匈奴公主为妻或者给匈奴送去财物来换取和平。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有效,匈奴往往会趁机提高条件或者毁约再次进攻。有的王朝选择了远征和屯田,即通过派遣大军进攻匈奴或者在边境上开垦土地来增加实力。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风险和代价,远征往往会遭到匈奴的反击或者陷入困境,屯田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那么修建长城就成了一种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这样千百年来,为中原各个王朝抵御外族的入侵,保卫中原王朝的和平与繁华,除了战略意义之外,长城还是古代重要的贸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