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坐在堆满书籍和资料的书桌前,灯光柔和地洒在他专注的脸上。他手中握着笔,目光在面前的稿纸上和一旁的参考书籍之间来回移动,心中满是对编写古董修复教材的责任和期待。
“这可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未来古董修复人才的基石。”新文暗暗对自己说道。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整理思绪。首先,他要确定教材的框架和结构,既要涵盖古董修复的基础知识,又要有深入的技术讲解和实践案例。
新文召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商讨教材的编写方向。
“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古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入手,让学生们明白修复工作的重要性。”一位同事说道。
另一位同事则提出:“但技术方面也不能忽视,得详细介绍各种修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然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意见出现了分歧。
“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传统修复技术上,那是根本。”老张坚持道。
“可现代科技在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能忽略这部分内容。”年轻的小王反驳道。
新文认真倾听着大家的争论,心中也在权衡。他知道,要找到一个平衡,既能传承传统,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大家先别激动,我们的目的是编写一本全面、实用的教材,传统和现代都很重要,我们可以合理分配比重。”新文试图调和大家的意见。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终于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接下来的日子里,新文和同事们开始分头收集资料、整理案例。新文常常泡在图书馆和博物馆里,翻阅大量的古籍和文献,只为找到一个准确的历史典故或者一个经典的修复案例。
有一次,为了求证一个古老修复技艺的细节,新文不惜长途跋涉,去拜访一位隐居的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