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臣必不辱命

玄安帝闻言,深深叹了一口气。

边疆稳固乃是安邦定国的基石,可朝中的反对之声,也不可置若罔闻。

萧季走到御前,微微躬身,语气柔和却充满隐忍:“陛下,臣以为,北疆之事不必急于一时。

国力应积而后用,何不‘以静制动’,待局势稍稳,再做决断?”

他语调平和,却分明暗示着“稳重”之道。

玄安帝思索良久,心中不禁暗暗揣测,萧季的意见是否有可取之处?

太监垂手低头,眼角微不可察地一瞥,似乎也在揣摩皇帝的反应。

周显然上前,神色自若,借军中纪律为由。

轻轻言道:“陛下,兵多反扰。

臣愚以为,若边疆兵力过于庞大,反而易生内乱,恐成不稳之患。”

玄安帝闻言,若有所思,心头却微微一沉——这套说辞是否别有用心?

他心中一片迷茫,目光中闪烁着深深的矛盾。

散朝后,玄安帝独坐殿中,四周寂静无声。

烛光微微摇曳,映得他面色阴晴不定。朝中大臣分歧严重,让他备感煎熬。

他想到北疆将士的艰苦,想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又不禁忧虑国库的空虚。

身边的小太监轻轻递上一杯茶,低声道:“陛下可要稍事歇息?”

玄安帝默默点头,心头沉甸甸的。

夜色笼罩了皇城,萧季府邸的正堂内却灯火通明。

几位朝中反对派的核心人物聚集在此,彼此眼神交汇,气氛严肃而压抑。

萧季端坐在堂上,目光锐利如鹰。

声音低沉却透着冷意:“各位,陛下已然被支持派所动,如此下去,我等怕是无立足之地了。”

他说着停顿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但若在此时趁势而上,或许还能扭转局面。”

周显然点头附和,轻声提议:“户部如今多有贪污之嫌,不如对支持派进行一番‘合规审查’。

看他们是否洁身自好。”

言罢,他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萧季满意地点头,将目光转向堂下,“周兄此计甚妙,立刻行动。

务必在刑部找几个可靠之人,务必找到他们的破绽。”

萧季深知,若要扩充势力,必须先将那些态度摇摆不定的官员拉拢到自己阵营。

朝会后,他悄然邀请几位立场不明的官员至府中密议。

这些人皆为中层要职,虽尚未步入重权核心,却掌握了不少实权。

萧季首先看向京兆府推官程明正。

微微一笑:“程大人若肯支持我等,日后在京兆府的升迁,当会水到渠成。”

京兆府主理京畿事务,掌管京师治安与行政。

程明正深知自己欲入京兆府尹一职已久,却苦于人脉薄弱,迟迟未能如愿。

萧季话音刚落,程明正心中顿时一动。

略作思忖,微微拱手应道:“若萧公有所嘱托,程某自当竭力相助。”

他虽话语含蓄,却目光坚定。

萧季再看向兵部主事赵启尧。

轻轻说道:“兵部主事虽任要务,但与堂官相比尚有一阶之隔。

若反对派得势,赵大人自有升至郎中的机会。”

兵部郎中掌管全国军需调度,是兵部中举足轻重的职位。

赵启尧立刻拱手拜道,言辞恳切:“萧公恩德,赵某谨记在心。若萧公有召,赵某定赴汤蹈火。”

程明正得到京兆府尹的许诺,满心欢喜;

而赵启尧已心中盘算,若能掌控兵部郎中的调度权,定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几人各怀心思,皆在萧季的巧妙谋划中被逐一收揽,逐渐倾向于反对派。

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下,反对派的势力宛如暗潮般迅速扩大,稳步向朝堂的核心逼近。

朝中格局悄然生变。

然而,古元德并非毫无察觉。

他敏锐地捕捉到萧季私下活动的蛛丝马迹,内心顿时警铃大作。

他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思索对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终决定加大对支持派成员的保护,防止萧季的密谋进一步渗透。

他一纸上疏,要求皇帝对户部开支进行严查,表面上是为维护国库,实则意在削弱萧季势力根基。

奏疏中,他字斟句酌,不留情面,以刚正不阿的姿态展现自己的坚定立场。

翌日朝堂之上,玄安帝念罢古元德的奏疏,微微颔首,宣示即刻成立审计小组。

由古元德和沈廷之负责,彻查户部。

萧季站在朝中听到这道圣旨,脸色微微一变,眼中掠过一丝不安。

沈廷之得知此事后,心领神会,立刻从都察院调动心腹之人,紧锣密鼓地展开调查。

他亲自审查户部文书,仔细梳理财务账目。

暗中派出亲信探查萧季及其党羽的种种不轨之举。

每一个细节,每一笔银两的去向都被他们仔细记录在案。

沈廷之行事缜密,不动声色,俨然在下一盘棋,他深知这些罪证将是将来反击反对派的有力武器。

夜晚,沈廷之将密集的调查结果逐一呈给古元德,两人眉头紧锁,商议如何进一步出击。

古元德捋了捋胡须,低声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若要彻底扳倒萧季,还需更多实证。”

几日后,户部突然爆出账目不清的丑闻,支持派在朝堂上以极严厉的措辞要求彻查。

然而,萧季却似早有准备,在朝会上神色镇定。

反驳道:“户部事务繁杂,不容一概而论,臣请皇上慎重,切勿受谗言左右。”

他侃侃而谈,试图将支持派的攻击引向“工作疏漏”上。

并将“专注国防”与“国库谨慎”对立起来,使得皇帝一时无从决断。

反对派阵营之中,周显然冷笑着递上自己的奏疏。

提议先调查支持派在北疆的物资分配是否公正,反将矛头对准古元德和沈廷之。

他以冷静的姿态说:“臣恐边疆军需挪用问题严重,若不及时查明,恐有后患。”

玄安帝听着双方激烈的争辩,眉头紧锁,心中愈发纠结。

支持派与反对派的争锋相对让他看清了朝中暗流汹涌。

他并未立即表态,而是暗中加派心腹监视双方,待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