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锦岩微微松了口气,接下来,她必须确保这些规则能贯彻执行。
几日之后,市集上迎来了重新开市的日子。
在赫沙城中央的广场上,沈万福亲自率领商队,带着各式新货,在市集中布置整齐的摊位。
他的货物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百姓围观。
而在另一侧,胡公望的绸缎摊位上,五彩缤纷的丝绸在晨光下流光溢彩,立即吸引了城中富商贵妇的目光。
朱大昌的地产事务所前,挂出了“低息租赁”优惠,吸引了许多寻求安置的百姓。
茶商林清雅则以“茶会”之名,在市集中设摊,免费赠送一杯茶水,宣传自己的新茶叶。
随着这些大商人带头开张,市集中逐渐热闹起来,久违的叫卖声响彻街巷,行人络绎不绝,市集上重新出现了交易的活力。
沈万福站在自己的摊位旁,看着人流川流不息,不由得轻轻一笑。
心中暗自感叹:“古锦岩果然不凡,能够以强硬手段规范市场,又能用政策拉拢我们这些商人,真是年轻有为。”
然而,正当他准备安心之际,忽然瞥见几名巡捕从人群中挤出,将一名偷偷倒卖劣质商品的小贩带走。
旁边的朱大昌见状,哼了一声,对沈万福说道:“看看吧,这就是古大人的手段,动真格了。”
沈万福点头笑道:“也好,这样我们也能少些麻烦,省得被那些乱象牵累。”
不远处,古锦岩站在市集入口,冷眼注视着市集的秩序。
她特意让红页带队巡查,以确保每一处摊位都按规定摆放,不允许暗地里有人偷奸耍滑。
只有在规则之下,市场才能稳步复兴,而这些富商们的带头作用尤为关键。
几天过去,市集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商贾云集,百姓也开始对市场产生了信任。
古锦岩的心中涌起一丝欣慰,但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若想长久维持,还需不懈的努力。
她将四位富商召来议事,再次商量具体的分工。
说道:“现下市场逐步稳定,但还需要继续推广。
沈老爷,你的商队可否多加宣传,吸引外地商贾前来交易?”
沈万福朗声应道:“古大人放心,我会尽力把消息传开,赫沙城未来可期!”
古锦岩点头,又看向胡公望:“胡老板,您在织布业中有极高的信誉,若您能制定统一的货价,将会减少恶性竞争,让市场更加稳定。”
胡公望深思片刻,点头答应:“古小姐所言有理,我会让手下的人严格按照定价来销售。”
随后的几日,赫沙城的市集逐步走向正轨,许多外地商贾被吸引而来,不少人慕名而至。
这些富商在古锦岩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交易流程,市集秩序井然,交易繁忙。
与此同时,古锦岩下令严格监察,对于扰乱市场的人,严厉惩处,不留情面。
古锦岩带头的改革不仅让商人们受益,也使百姓们对市场重拾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们口耳相传,无不称赞这位女子的果敢与智慧,赫沙城也因此声名远扬。
赫沙城的黎明来得总是迟缓,微风穿过厚重的城墙,带着一种让人心悸的寒意。
白霓裳站在城墙上,目光远眺着地平线,思绪却被拉回到几日前的审讯。
那些人最终交代出了崔玉斌的名字——这个曾经的赫沙城商人,如今却成为了城外一股小势力的头领,暗中破坏赫沙城的重建。
她心中浮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有愤怒,也有一丝隐隐的痛惜,但她很快将这种情绪压在心底。
她知道,崔玉斌并非那种惯于正面对抗的人。
他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深谙权谋之道,惯于隐身于暗处操纵一切。
而要将这样一个人捕获,光靠力量与威慑是不够的,她必须运用智慧,巧妙布网。
在审讯中,除了崔玉斌的名字,白霓裳还得到了一个重要线索:刘家商队。
这支商队向来在赫沙城内外经营日用品和粮草贸易,表面光鲜,背后却充满了难以捉摸的交易。
尤其是他们与崔玉斌之间的往来,看似简单的生意合作,实际上夹杂着更多的秘密。
白霓裳开始从刘家商队入手。
她没有急于公开审查,而是指派叶晴带领一支精干的小队,在夜幕掩护下潜入刘家商队的仓库,寻找可疑的证据。
夜色中,叶晴带着人穿行在漆黑的巷道里,小心翼翼地避开巡逻守卫,轻手轻脚地潜入那座仓库。
仓库内堆满了粮草和布匹,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味道。
叶晴和她的手下一寸寸地搜索,最终在一堆看似普通的货物下发现了一些账簿和信件。
那些信件上,隐晦地提及“山外的朋友”——毫无疑问,这“朋友”便是崔玉斌。
而账簿上标注的奇怪交易数量则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物资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商队所需的范围。
叶晴带着这些证据连夜赶回城内,将其呈交给白霓裳。
白霓裳仔细翻阅这些信件,眉头微蹙。
她看似平静,但指尖的轻颤还是暴露了她内心的波动。
这些信件透露出的,是崔玉斌与刘家商队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
他们表面上做生意,实则互通情报,甚至从赫沙城内调运资源,支援城外贼寇的活动。
这个发现让白霓裳的心头一紧,愤怒渐渐燃起,但她迅速压下这股冲动——愤怒不能解决问题,她需要冷静。
若要抓住崔玉斌,必须利用他对赫沙城内情报的渴望。
赫沙城最近炎炎夏日而饮水和防暑物资成为了重中之重。
白霓裳敏锐地察觉到,崔玉斌和他的手下可能会利用这一点在补给上做文章,制造混乱。
因此,她决定从水源和防暑物资的供应链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