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国的边境局势日趋紧张,犹如一片乌云笼罩在朝堂之上。林悠然深知局势危急,经过数日的深思熟虑,终于在朝堂之上提出了一套详尽的应对策略。
林悠然身着一袭庄重的朝服,身姿挺拔地站在朝堂中央,眼神坚定地环视着众人,缓缓开口道:“陛下,臣以为,边境的军事动向虽来势汹汹,但我邦国可先从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入手。依据‘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我们在关键据点增设了望塔和堡垒,既能及时察觉敌军的行动,又能为我军提供掩护。再者,派遣小股精锐部队进行游击骚扰,可打乱敌军的部署节奏,使其疲于应对。同时,与周边友好邦国积极联络,争取外交上的支持与援助,从侧面牵制敌军的力量。”
林悠然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然而,萧禹却只是微微冷笑,等众人的声音稍歇,他不紧不慢地出列说道:“林大人的想法看似周全,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就说这了望塔和堡垒的修建,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何而来?这无疑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万一引起民怨,岂不是得不偿失?而且,游击骚扰虽能一时奏效,但倘若敌军有所防备,设下圈套,我军这小股精锐岂不是羊入虎口?林大人,您是否太过理想化了?”
林悠然心中一紧,她知道萧禹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反驳的机会。但她迅速调整心态,回应道:“萧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正如‘破窗效应’所示,如果我们不在一开始就展现出强硬的防御姿态,敌军只会更加肆无忌惮。至于人力、物力,我们可以在边境地区招募有能力的工匠和壮丁,给予适当的报酬,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加快工事建设。而游击战术本就讲究灵活多变,我们的精锐部队经过严格训练,自然有能力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萧禹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但很快恢复了镇定,继续说道:“林大人,您可曾考虑过天气因素对工事建设的影响?还有,招募的这些人员,忠诚度又该如何保证?万一混入敌军的奸细,后果不堪设想。”
林悠然心中暗忖,萧禹的思维的确缜密,总能找到这些细微的漏洞。她深吸一口气,说道:“萧大人,在招募人员时,我们会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他们的背景、家庭关系等,确保没有奸细混入。至于天气,我们可以提前储备物资,制定应对不同天气状况的施工方案。而且,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才能在这场危机中占据先机。”
这场争论持续了许久,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各执一词。林悠然回到住处后,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心中却陷入了深深的“归因理论”思考。她不禁自问,萧禹为何如此厉害?他的这些观点和反驳是基于这个时代的经验,还是像自己一样,有着超越时代的知识储备?这种不确定性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与此同时,萧禹也在自己的府邸中沉思。他对林悠然的见识和思维方式感到十分惊讶,心中也在猜测她的真实来历。“这个林悠然,提出的这些理论和策略闻所未闻,却又似乎有着某种深意。她到底来自何方?为何会对军事和治国之道有如此独特的见解?”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悠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针对萧禹提出的破绽一一进行完善。她深入研究了这个时代的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结合现代的军事战略思想,力求制定出更加完美的应对方案。
而萧禹也没有闲着,他密切关注着林悠然的一举一动,同时也在暗中调查她的背景。他凭借着自己在朝堂中的人脉和影响力,收集着各种关于林悠然的信息,试图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境的局势愈发紧张,林悠然和萧禹之间的较量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他们在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每一次的交锋都像是一场精彩的智谋对决,让大臣们看得目瞪口呆。
在一次朝堂会议上,林悠然再次提出了一个新的策略:“陛下,臣认为我们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在敌军必经之路设置陷阱和障碍。根据‘地理决定论’,不同的地形会对战争的胜负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熟悉边境的地形,若能巧妙布局,必能给敌军以沉重打击。同时,我们可以散布一些虚假情报,误导敌军的行动方向,使其陷入混乱。”
萧禹听后,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林大人,设置陷阱和散布假情报固然是好办法,但如果敌军识破了我们的计划,反过来利用这些陷阱对付我们,该如何是好?而且,如何确保虚假情报能够准确地传入敌军耳中,而不被他们察觉是我们故意为之?”
林悠然早有准备,她镇定地回答:“萧大人,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死士,故意让他们被敌军俘虏,在敌军审讯时透露这些虚假情报。至于陷阱,我们会安排专人看守,一旦敌军有所察觉,立即启动备用方案。战争本就是一场充满变数的博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必须要有冒险精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