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论道

那老翰林看到武植很快便予以反击,便沉声道:“诗词乃小道耳,这一场咱们不分胜负,接下来就进行论道切磋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阁下有什么手段便尽管使出来吧!不过希望到时输了可不要再狡辩才好。”武直一脸冷笑地道。

西夏翰林学士轻捻胡须,开口说道:“吾以为知先行后,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如欲行一事,必先明其理,方能付诸行动,此乃做事之精要。”

武植听了那老翰林的知行之论,面色从容。记忆深处有关知行之道的诸多内容瞬间涌入心头。

他搬出明朝时期大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进行反驳:“学士此言差矣。知与行本为一体,不可分离。知而不行,实则未知。就譬如知晓孝悌之理,却不去践行孝悌之事,又怎能称得上知呢?”

西夏翰林学士眉头微皱,道:“吾观书中所云,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方能有所行。若不知理,何以行之有道?”

武植摇头道:“学士有所不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譬如人欲登山,心中有登山之念,然未行一步,岂能真正知登山之艰难?唯有亲身践行,方能深知其理。”

此时,周围群臣包括西夏一方全都鸦雀无声,聆听着武植和那西夏翰林学士的论道,皆不禁陷入了沉思当中。

他们所论述的话题各有千秋,当下难分伯仲,两方人员皆在心底为自己这边的人暗自感到担忧。

那老翰林沉思片刻,又道:“《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非先知而后行乎?”

武直听了那老翰林之言,神色从容,说道:“学士论,初听貌似有些道理,然而实则有失偏颇,知晓事理乃是行事的主导,行事则是知晓事理的实践过程,知晓事理是行事的起始,行事是知晓事理的归结所在。此中深意,着实令人生省。古往今来,知行岂能割裂?”

看着那老翰林满脸不忿的神色,武直继续说道:“比如有人问君子风范如何,就应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知因行而落实。就说那农事,农夫若只是困于书卷之中,钻研耕种之法、天时规律,却惧怕骄阳,害怕沾泥土,从不下田实践,即便理论说得滔滔不绝,田亩也不过是荒芜一片,颗粒无收。又如那医者,徒记医书千方,然而临阵畏缩,不敢依照所学去施救,又何谈救人济世?”

老翰林不甘示弱,急切地驳斥道:“哼!若无精准的医理,仅凭臆想便胡乱行动,岂不是要误人性命?行事倘若不以先贤的精妙理论作基础,莽撞行事,跟那市井中的鲁莽汉子能有什么区别?恰似建房,若不依照墨绳度量,依照图纸规划,就仓促地垒砖砌瓦,那楼阁必定会在片刻之间倾塌。”

“哈哈哈,学士此言差矣。就如这行军打仗,并非等候万事皆知晓了才行动,而是秉持心中正念,洞察战机,以行动来印证谋略,知与行相辅相成,如此方能取胜。

再比如治水,若只是在纸上钻研水脉,而不亲自涉足山川、疏浚河道,又怎能换来四方的安宁?知与行本就是一体,脱离了行的知不过是空中楼阁,脱离了知的行恰似无头苍蝇。恰似你执着于一端,此乃陷入了教条的泥沼,忘却了学问的初心与务实的真正需求。”武植向前一步,高声对着那老翰林说道。

周围之人看着两人的唇枪舌战,皆不由得对两人的学识渊博及高深理论深感钦佩。其中大宋君臣也未曾想到,武植年纪轻轻,竟能让那老翰林处于下风,在当世能称得上是一代大家了。

两人你来我往,引经据典,气氛愈发紧张。

随着时间缓缓推移,两个时辰悠悠而过。此时,那老翰林额头布满汗珠,面色逐渐由红转白,嘴唇微微发颤,却再也找不出言辞来反驳武植,只是呐呐无言,满脸皆是挫败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