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毕,同样向帝座上的宋徽宗抱拳道:“还请官家明察。”
高居上位的宋徽宗看着下方争执的两人,心中亦是无奈。他内心笃定苏轼不可能泄露考试的试题给武植,而且从上次自己与武植的交谈中,便能察觉出武植实乃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写出这般出色的文章,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并无太大问题。可看着下方剑拔弩张的争执局面,必须得想办法化解。
而后,宋徽宗将目光投向了下方文官队列中的宰相曾布。
当他看见宰相曾布竟然对下方两人的激烈争吵视若无睹、一言不发,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恼怒。
“不知曾大人有何高见?”宋徽宗脸色阴沉,沉声对曾布说道。
曾布听闻宋徽宗的发问,这才缓缓抬起头看向了宋徽宗。
“禀官家,既然苏大人与刘御史各执一词,那我们不妨从这名叫武植的学子身上着手。这位名叫武植的学子,既然能够在此次入学考试中斩获第一名,想来定是有真才实学的。只要把他招来,让官家或众位大臣考校一番,那此事便清晰明了了。”曾布看着宋徽宗,恭敬地开口道。
宋徽宗听闻曾布的话语,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暗自沉思:“的确,此乃良策。只要让武植展现出自身的才华,如此便能打消对他的怀疑。”
他目光扫向下方的两人,出声问道:“不知苏大人和刘大人对于曾相所提出的办法,意下如何?”
苏轼听闻宋徽宗的话语,朝着上方的宋徽宗出声道:“臣并无异议”。
其实苏轼并不担心武植会在众人的考核中表现不佳。作为自己的弟子,其究竟具备多少真才实学,他心中甚是清楚。
旁边的刘一止也暗自沉思起来。他作为监察御史,只不过是闻风上奏而已。
只因有人向他举报说苏轼乃是武植的老师,而苏轼作为国子监的祭酒,对于国子监入学考试的内容想必是知晓的,所以他才在职责范围内,对苏轼提出弹劾。
对于宰相曾布所提出的方法,刘一指也是认可的,当即出声道:“臣下并无异议。臣下也同意曾相所提出的办法。”
宋徽宗看到下方两人皆同意召武植到场考校,便点了点头,说道:“那此事便这般定了。”
又转身对苏轼说道:“苏卿,那你明日早朝时便将武植带来让诸位大人考校一番。”
苏轼闻言,躬身应道:“臣遵旨。”
随后帝座旁的太监朝下方高声喝道:“退朝!”众大臣缓缓退出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