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开始忙碌起来。他白天依旧在食堂上班,晚上就四处打听开饭馆的事宜,找店面、算成本、研究菜单。秦淮茹也没闲着,帮着何雨柱出谋划策,还利用闲暇时间去学习一些经营之道。许大茂时不时打来电话,分享一些生意经,提供一些人脉资源。
这天,何雨柱正在为找店面发愁,许大茂打来电话说:“柱子,我有个朋友在城里有个铺子要转让,位置好,人流量大,价格也合适,你要不要去看看?”何雨柱一听,喜出望外,连忙答应下来。在许大茂的牵线搭桥下,何雨柱顺利地见到了铺子老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何雨柱拿下了这个铺子。
装修期间,四合院的人纷纷来帮忙。二大爷带着儿子帮忙搬材料,三大爷发挥自己的“精打细算”特长,帮着何雨柱采购性价比高的厨具。聋老太太虽然行动不便,但也让一大妈送来了自己亲手做的“平安符”,希望何雨柱的生意顺顺利利。
几个月后,何雨柱的饭馆——“柱香居”正式开业了。开业当天,四合院的人全体出动,帮忙招呼客人。许大茂开着车,带着南方的几个朋友也赶来捧场,还带来了开业花篮。一时间,饭馆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何雨柱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被端上桌,客人赞不绝口。秦淮茹在外面帮忙点菜、结账,把店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看着生意如此火爆,何雨柱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蜀香居”开业后的日子,如同那上了发条的老式钟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且越走越顺。何雨柱凭借着精湛厨艺,一道道招牌菜在食客间口口相传,饭馆名声愈发响亮,每日从早到晚,店里都坐满了食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随着生意兴隆,新问题接踵而至。有天,后厨负责洗菜的小工突然闹起了情绪,声称活儿太累,工资却不见涨,撂下手中菜篮就要走人。何雨柱慌了神,赶忙上前劝阻,可小工态度坚决。这一乱,后厨节奏全被打乱,原本顺畅的出菜流程瞬间卡顿,外面食客催菜声此起彼伏。秦淮茹一边安抚着顾客,一边心急如焚地给何雨柱使眼色。
恰在此时,二大爷带着自家儿子走进饭馆。二大爷瞧见这混乱场面,立刻站出来,清了清嗓子说道:“柱子啊,这后厨的事儿,我和我儿子能搭把手。我儿子身强力壮,搬搬抬抬不在话下,我虽说年纪大了,可洗菜这种细活儿,我做得仔细。”何雨柱又惊又喜,连声道谢。二大爷父子俩迅速扎进后厨,和其他人一起忙碌起来,这才让饭馆恢复了正常运转。
经此一遭,何雨柱意识到管理上的漏洞。他找来秦淮茹,又把许大茂从南方叫回来商议对策。许大茂看着账本,结合自己在南方经商的经验,给出建议:“柱子,你得给员工制定一套合理的薪酬体系,干得多、干得好,就得多拿。另外,还得有个培训机制,让新员工能尽快上手。”秦淮茹也点头赞同,补充道:“咱们还得注意员工之间的关系,多组织些活动,让大家更团结。”何雨柱听着,认真地将这些建议一一记下。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三人的努力下,“蜀香居”的管理愈发完善。员工们干劲十足,饭馆生意更上一层楼。可就在这时,市场环境悄然发生变化。周边新开了几家风格各异的饭馆,菜品新颖,装修时髦,吸引了不少顾客,“柱香居”的客流量受到了一定冲击。
何雨柱看着店里逐渐冷清的场面,急得抓耳挠腮。他再次召集四合院的众人,大伙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出谋划策。三大爷推了推眼镜,说道:“柱子,咱们得在菜品上创新。你不是会做很多家常菜嘛,把那些菜改良改良,弄出点新花样。”聋老太太在一旁也开口了:“孩子啊,咱这饭馆得有个让人能记住的特色,不能光靠菜,环境也得琢磨琢磨。”
何雨柱听着大家的建议,心里渐渐有了主意。他和后厨师傅们日夜钻研,推出了一系列融合了南北风味的新菜品,还在饭馆里增添了一些老北京特色装饰,营造出独特的用餐氛围。与此同时,许大茂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了一些美食评论家来“蜀香居”品尝。评论家们对新菜品和新环境赞不绝口,一篇篇好评文章见诸报端。
随着口碑的再度传播,“蜀香居”的生意又火爆起来。何雨柱站在饭馆门口,看着进进出出的食客,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一路的艰辛与成功,都离不开四合院邻里们的支持。而四合院的烟火气,也因为这家饭馆,愈发浓郁,成为大家心中最温暖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