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影评发布出去后,摘下眼镜,揉了揉眼角,把已经凉了的咖啡倒掉,重新刷个牙,关了床头灯,侧身闭上眼睛,或许今晚他的睡眠,不会那么酣甜。
......
从中午首映开始,豆瓣有关于《树先生》的评论就开始逐渐冒头,说看不懂的也有,说不喜欢的也有,更多的是喜欢,但不敢再看的。
确实,整部片子从开始到结尾,是越来越压抑的,这种没有一刻宣泄的电影自然不会受绝大多数人喜欢。
评分也因为刚上映,人数太少而忽高忽低,最高能到九点五,最低甚至掉到六点零,直到后半夜,活跃人数变少了,评论次数变多了,才开始稳定下来,稳定在八点二的分数停止。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分人次越来越多,这部戏的评分也会越来越低,但起码开了个好头不是吗?
截止到下半夜两点多,还没睡的夜猫子们仍在群里争论着《树先生》的优秀与否,并且各执一词,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
喜欢这部电影的文艺青年是占了绝大多数的,可不喜欢,甚至去黑的人也是不少,可值得所有文艺片爱好者去讨论,而不像今年其他导演出品的文艺片一样,刚上映就被黑成渣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树先生》就已经成功了。
从上映开始,陆泽微博原本逐步下降的粉丝数又开始逐渐回暖,并不像秦明时期那样迅速上升,但却稳定的,真实的上升,就像陆泽本人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原来的粉丝喜欢的快,忘记的也快,没有陆泽经常的打理和维持,两三个月后就就开始逐渐脱粉,这是年龄偏小导致的不稳定。
而新的粉丝相比于原粉丝年龄颇大,基本都在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粉丝不会有太高的热度,不像年轻的粉丝一样,喜欢抢评论,盖楼,在网上给偶像打卡。
年龄偏大的粉丝有工作和生活,甚至有了家庭和子女,所以他们不会显的特别狂热,反而会十分沉稳。
但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的经济能力更强,只要自己能承担的起,而且物有所值,他们不会介意掏钱支持一波喜欢的艺人,比如带家人去看一场电影。
这是一场换血,不能说原粉丝就是就是废血、坏血,只能说新的血液更适合陆泽。
换个方式来做个比方,原粉丝可以称之为情侣式的粉丝,喜欢就去追,直接进入热恋期,你侬我侬,等时间久了,觉得俩人不合适,就选择离开,两不相欠。
新粉丝则可以称作婚姻式的粉丝,在结婚前有着长时间的考量,最终决定在一起后,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可以做到长期性的陪伴,除非婚内出轨,或者闹出了别的特大丑闻,才会正式“离婚”。
放眼望去,能有这样粉丝的年轻艺人不多,就算有,也基本在三十岁往上走了,陆泽能在二十六岁时做到这一步,实属不易,也同样可喜可贺。
......
第二天一大早,陆泽七点半准时起床,把书桌上的剧本和自传放回书桌里,去厕所洗漱刷牙,上称幺一下体重,八十八点一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