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这是釜底抽薪啊

汉厨 三百斤的厨子 2562 字 1个月前

四五月份之间,汉帝国出现大面积旱灾,关中一带的庄稼受灾严重,眼看着减产一半以上。

甚至,有些权贵之家的几万亩良田,因为旱情影响,出现大面积绝收,就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北方的雁门、定襄、云中、九原诸郡,因为没有提前挖掘足够的引水渠、蓄水池和涝坝,导致七八成以上的庄稼减产、绝收,一场百十年一遇的大饥荒在所难免。

各地的奏章文书雪片般飞向长安城,除了伸手要钱要粮食,好像没几件令人心情舒畅的好事发生。

长安城,未央宫里。

刘彻焦躁得不行,想要无能狂怒一番,却终于还是按捺下来,将文武大臣召集进宫,就商量着如何度过眼下的难关。

丞相公孙弘、大农令桑弘羊、御史大夫儿宽、内长史汲黯等一众文官,人人上火,嘴上起泡,看上去竟有些焦头烂额的模样,让刘彻心下更加恼怒。

文景之治几十年积攒下来的钱粮无算,在与匈奴大战之前,仓廪充盈,二十年前的陈粮都快腐烂发霉,堆积如山的钱币,因为没什么用处几十年没挪过窝,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不堪,只能任其堆积……

想想那个时节,其实每隔三五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灾情,旱灾,水灾,兵灾,都不需要他这个做皇帝的开口,丞相府、大农令等衙门随便划拉几下,源源不断的钱粮便会被运往灾区。

可是!

看看如今,接连几场大战下来,汉帝国都穷成什么样子了?

官仓早已虚空,就连皇帝的‘小金库’内府,如今也是捉襟见肘,就连北伐大军的粮秣兵械等都还需要东拼西凑,哪里来的钱粮去赈灾……

“三辅六郡,因为旱情严重,很多地方的庄稼绝收,眼看着便要发生饥荒,诸位可有什么法子筹措赈灾钱粮?”

刘彻一脸疲惫的问道“公孙丞相可有话说?”

公孙弘端然跪坐在右下首的案几之后,闻听得皇帝点名,连忙拱手道“陛下,今岁天下大旱,三辅六郡之地大面积粮食减产十之七八,不少地方可能还会绝收,大致计算,所需赈灾钱粮约莫三百六十三万石,钱币丝帛桑麻等物不计其数;就眼下来说,长安城附近的太仓、甘泉仓、华仓和京师仓,总计不过六百三十万石粮食;

而且,这些粮食乃紧急储备粮,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可轻易拿出来。

至于说其他地方的仓廪、武库,经过这几年大战下来,也差不多只剩下紧急储备粮,前几日,老臣与大农令桑弘羊核算过一遍,最多也就筹措九十一万六百三十二石粮食……”

公孙弘侃侃而谈,对汉帝国的仓廪储备了如指掌。

不过,刘彻听着却徒增烦恼。

公孙弘虽然没有明着说,可话里话外的,满朝文武大臣谁都能听得出来,之所以造成眼下筹措不出赈灾钱粮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因为皇帝坚持与匈奴开战,掏空了仓廪。

好不容易等到公孙弘讲说完毕,刘彻冷着脸看向桑弘羊“大农令,你也算上一账吧。”

桑弘羊拱手道“仓廪、武库钱粮储备,的确如公孙丞相所言,已然触底紧急储备粮,委实拿不出更多的粮食。”

刘彻点头,环视一圈,道“还有谁来算一账?”

众人尽皆默然。

朝堂上的缄默,让刘彻很生气。

当初,登基不久、年岁尚轻的他决意要与匈奴全面开战,一次失败的‘马邑之谋’,耗费钱粮无数,最终无功而返,就让这满朝的文武大臣缄默过;如今,在长平侯卫青指挥的几次大战中,连战连捷,打得匈奴人抱头鼠窜,收复了朔方、九原等大片领土,算得上是‘武功盖世’了。

可是。

也正因为这几场大战下来,硬生生的把‘文景之治’几十年的老本儿打掉了大半,就算公孙弘、桑弘羊等人不说,难道他这个当皇帝的不清楚?

诸人如此消极怠工,无非是不想打仗了。

想想也是啊,想当初,他这位大汉皇帝一力主张要与匈奴开战时,就是这些老成谋国的大臣纷纷劝谏,一个个的泣血上陈,似乎这一打仗就要死人,一死人就要亡国,亡国了,这座狗屁大汉朝也就没了。

也正是这些所谓的读书人,为了一时的和平,宁愿把好好的汉家女剥洗干净、跪着舔着、哭着嚷着的送到漠北草原上,只求在有生之年,匈奴骑兵不会大举南下。

同样被送过去的,还有粮食,铁器,钱帛,盐巴,金银,玉石,琉璃器,陶器。

还有。

大汉朝的颜面和名声。

留下的,只有那无尽的羞辱、愤怒与憋屈!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高高在上的刘彻,在心底间默默吟哦外甥曹襄的这篇‘大作’,莫名的就湿润了眼眶,藏于袖中的拳头紧紧捏住,骨节发白;然后,又默默松开,手心里却早已是两把湿淋淋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