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宋仁宗年间,开封府内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在这平静的表面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一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开封府的院落中,南侠展昭身着青衫,腰悬宝剑,正与包拯、公孙策及王朝、马汉商讨近日城内频发的离奇失踪案。
“大人,这已是本月第五起失踪案了,且失踪者皆为年轻女子,此事必有蹊跷。”展昭眉头紧锁,目光如炬。
包拯抚须沉思,道:“公孙先生,你可有何见解?”
公孙策手持羽扇,轻摇道:“依在下之见,此等案件非同小可,须得细细探查。展护卫,你且暗中走访失踪者家属,看看能否寻得些蛛丝马迹。王朝、马汉,你二人则负责巡逻,若有异常,即刻来报。”
众人领命而去,展昭独自一人漫步于市井之间,心中暗自思量。忽闻前方传来哭泣之声,他循声而去,只见一老妇倚门而泣,旁边站着一名少女,神色哀伤。
展昭上前询问,老妇哭诉道:“这位大侠,我家小女翠花自三日前出门采买,至今未归,老身心急如焚,望大侠能施以援手。”
展昭心中一动,道:“老人家莫急,展某定当尽力。”言罢,他转向少女,细细询问翠花失踪前的情形。少女抽噎着说道:“那日姐姐出门时,天色尚早,她穿着淡绿色衣裙,皮肤白皙,模样清秀,出门后便再未归来。”
展昭闻言,心中已有了计较。他辞别老妇与少女,回到开封府,将所见所闻告知包拯。包拯听后,沉吟片刻,道:“此事定有蹊跷,公孙先生,你可有妙计?”
公孙策微微一笑,道:“大人,展护卫所言,失踪者皆为年轻女子,且皆皮肤白皙,模样清秀,此事必有共通之处。依在下之见,我们不妨设下陷阱,引蛇出洞。”
包拯点头赞同,于是众人便开始布置。次日黄昏,开封府附近的一条小巷内,灯火昏暗,人影绰绰。展昭身着夜行衣,隐匿于暗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忽闻一阵轻盈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展昭心中一紧,握紧宝剑,准备随时出手。只见一名蒙面黑衣人悄然出现,身形鬼魅,正向小巷深处走去。
展昭紧随其后,心中暗自思量:“此人轻功了得,定非泛泛之辈。”他紧追不舍,一路来到一处废弃的宅院前。黑衣人推门而入,展昭也紧随其后,悄然潜入。
宅院内一片漆黑,唯有微弱的月光透过破败的窗户洒在地上。展昭借着月光,只见屋内摆放着各种奇珍异宝,中央却设有一张祭坛,祭坛上摆放着一尊诡异的雕像,眼中似乎闪烁着幽光。
黑衣人来到祭坛前,摘下蒙面巾,露出一张绝美却冷漠的脸庞。她轻启朱唇,低声念咒,祭坛上的雕像竟缓缓转动起来,散发出淡淡的蓝光。
展昭心中大惊,正欲出手,忽闻屋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心中一凛,忙躲入暗处。只见几名黑衣人匆匆而来,皆是蒙面装扮,手中提着昏迷的女子。
“主人,人已带到。”一名黑衣人恭敬地说道。
那绝美女子微微点头,道:“很好,将她们放入祭坛。”
展昭心中怒火中烧,正欲冲出,却见那绝美女子手指轻挥,一道蓝光向他袭来。展昭身形一闪,躲过一击,却也被震得气血翻腾。
他稳住身形,拔剑出鞘,剑光如龙,直取那绝美女子。女子冷笑一声,身形如鬼魅般飘忽不定,与展昭斗得难解难分。
正当二人激战之时,屋外突然传来王朝、马汉的呼喊声。展昭心中一喜,知道援兵已到,攻势愈发凌厉。那绝美女子见势不妙,身形一闪,竟遁入祭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展昭欲追,却被祭坛上的蓝光所阻。他心中焦急,却也无计可施。此时,王朝、马汉已破门而入,见状忙问道:“展护卫,发生了何事?”
展昭将所见所闻告知二人,二人闻言大惊,忙上前查看祭坛。只见祭坛上刻着诡异的符文,散发着淡淡的蓝光,似乎隐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大人,我们得尽快将这祭坛破除,救出失踪的女子。”展昭说道。
三人回到开封府,将所见所闻告知包拯与公孙策。公孙策闻言,眉头紧锁,道:“此祭坛定与失踪案有关,须得尽快破除。但此等邪术,非我等所能破解。”
包拯沉吟片刻,道:“公孙先生所言极是,但此事关乎百姓安危,我等岂能坐视不理?展护卫,你且继续暗中探查,看看能否寻得破解之法。王朝、马汉,你二人则负责保护失踪者家属的安全。”
众人领命而去,展昭独自一人穿梭于市井之间,四处打听破解祭坛之法。一日黄昏,他行至一处偏僻的小巷,忽闻前方传来琴声。琴声悠扬,却带着一丝哀怨。
展昭循声而去,只见一名身着素衣的女子坐于小巷尽头,手抚古琴,神色哀伤。他心中一动,上前问道:“姑娘,这琴声甚是哀怨,不知有何心事?”
女子抬头,露出一张绝美却憔悴的脸庞。她轻启朱唇,道:“大侠有所不知,小女子名唤素琴,家父乃是一名琴师。近日,家父突遭横祸,被人掳走,至今下落不明。小女子心中悲愤,故借此琴声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