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燕立刻决定把这款军用智能AI植入进去,替换掉原来的操控系统。
当第一批几十架改造好的小型无人战斗机完成后,第一次关于军用智能AI的试验正式开始了。
景熵也非常关注这次试验,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种新型战机的实际作战能力。
光靠飞行员或操作员的手动控制,很难充分发挥小型无人战斗机的最大潜力。
人来操作的话,总会有点儿延迟,在战场上这就等于给敌人机会了。
真实战斗中,任何一秒都可能影响全局胜负。
而且,这些小型无人战斗机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大规模协同作战,从而给敌人造成重大伤害。
换句话说,这个智能AI能根据战场情况自己做出最佳决策,减少了对人员素质的高度依赖,使得操作更加简便高效。
125兵工厂的目标非常宏伟,希望将军用智能AI发展到极致,这样就能实现一旦设定攻击目标后,完全由战斗机群自行执行任务。
尽管以现有技术看这似乎遥不可及,但仍作为他们的长期目标之一,并且在这方面已经领先了许多其他国家和机构。
首次测试选择了9架小型无人战斗机对抗一台传统无人机。
那台传统机的背后仍然由一名真人驾驶员和指挥员配合完成,技术水平比较常规。
其实这次不仅是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的对决,也是智能系统同人脑较量的一个案例。
测试场位于地形极其复杂、山脉连绵的一处战区,为双方提供了广阔的追逐范围。
在临时搭建的监控室内,景熵与李雨燕以及其他研究人员一起紧张地注视着显示屏幕上的各种数据变化。
前面摆放了一个庞大的启动装置,倾斜45度角指向天际,就像一头准备行动的猛兽。
“开始吧。”景熵缓缓下令。
带着激动心情的李雨燕随即按下按钮启动系统。
接下来前方设备进入战备状态。
李雨燕眼睛闪闪发亮,对于团队辛勤工作成果的期待几乎按捺不住。
虽然严格意义上说这项目开发时间不算长,特别是相比市面上其他商业AI培训周期而言简直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