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交给不同团队执行。
相比最初的讨论会,本次汇报上展示出的设计方案更加清晰具体,各个小队成员对自己的职责也都很清楚了。
在这众多研发目标中,多管速射炮相对容易实现一些。
因为这种类型的产品军宫楼早就有所涉猎并且成功应用于战舰及航母之上。
举例来说,现在服役中的航空母舰就安装了某种11口径30毫米旋转机关炮,这是一种近程防御装置,拥有11根30毫米口径枪管加上两个弹药存储空间。
它一次可以追踪四十多个对象,最大输出速率达到了每分钟一万次发射量,构成战舰最坚实防线的一部分。
一分钟打出这么多子弹虽不是独一无二的技术但全球掌握此法门的国家或武装集团不超过二十个左右。
这么强大火力的目的主要还是保护自己免受袭击。
因此,在陆地战舰计划中也将采用类似组合——由持续光束武器配合快速射击机制来组成全面防护体系。
首道壁垒将覆盖大约50公里范围内的空中和地面威胁。
如果敌人能够穿越初期拦截区并逼近到了大约十公里范围内就会触发第二轮阻击措施。
最后,当距离缩短至不到一千米且依然存在潜在风险之时则需启动终极反制——密集型速射装置给予反击。
相较于原有的系统而言这项新设备无论是在结构还是性能方面都要复杂不少,而不仅仅是一些简单划分出来的几个防护层次那么简单。
整体杀伤效果同样远超前代确保任何来犯者都无力穿透这层层防线。
当然,在构建此类屏障领域125工坊拥有大量专业知识,从传统的蜂窝机枪塔到先进的连续性光线投射武器皆表现出良好效用。
不过两种方式各自存在短板:一种是直线传播的射线无法随意转向;
另一种虽然能在锁定目标后立刻反应释放小型爆炸物攻击特定方位却没有自动校正轨迹的功能。
各国军队其实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缺陷,最近几年随着战争实践表明那些曾经威力无边的机枪堡垒已逐渐丧失了当年辉煌的表现力。
特别是在阿波拉战场沿岸区域很多固定设施被敌方轻易突破的事实充分说明了现有防御策略急需更新换代。
而眼下开发的这款万发炮,并不需要特别远的射程,只要能在几十公里内发挥作用就行,但对精准度的要求却相当高。
小组里的成员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