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是最后一份。
袁耀瞪大了眼睛,再看向前堂,正见满脸憔悴的诸葛亮,步履虚浮地走了出来。
活像一个刚熬夜通宵完的高中生。
“还不让后厨再去做!”袁耀急声斥道。
“不急,我想先睡一会儿。”
诸葛亮走到袁耀跟前,看着和自己状态截然相反的袁耀,道:“你……多久没批阅郡县奏报了?”
袁耀无辜道:“我昨天不是就批了么?”
见诸葛亮一双黑眼圈死死盯着自己,袁耀只好坦白道:
“好吧,我昨天第一次批郡县奏报。”
“你……”诸葛亮气得只想骂人,但脑海里最后一丝精力告诉他,和袁耀掰扯是一个比熬夜还费劲的事情。
“我……”
诸葛亮话都不想说了,直接就朝自己的房间走去。
安顿诸葛亮睡下,袁耀走到前堂,眼前的景象让他豁然一新。
原本杂乱无章,堆积如小山的竹简堆,一夜的功夫,被分门别类地归置得齐齐整整。
且每一卷竹简,中间都至少夹着一根长竹条。
袁耀随手抽出一封竹简,将其摊开。
竹简内容是某个县的奏报,上面多了一些圈画。
而多出来的单独竹条,上面则写明了对圈画处的疑问,以及建议袁耀的处置办法。
袁耀在不同分类的竹简堆里各抽出几封竹简,打开一一细看。
事无巨细,诸葛亮全都有所批阅。且对答之策,皆有法可依、有例可循。
针对疑难问题,诸葛亮还会特别用另外的竹简,写上自己的建议办法,实施的具体步骤,还会说明依据所在。
袁耀积压数月的郡县政务,一夜就被诸葛亮清理完毕,且无一不妥善应对。
“这上面绑着的红绸和黄绸,又是何意?”
看到最后,袁耀才发现上百卷竹简里,有少数几卷上面被缠上了颜色各异的绸带。
一旁的刀笔吏忙道:“军师祭酒说,事分轻重缓急。”
“从重者,以黄绸系之;从急者,以红绸系之。如此就知道那些事情需要立即去办,那些事情需要将军您来定夺!”
袁耀听得点了点头,直接坐在了案前。
刀笔吏忙将系着黄色绸带的两卷竹简抽了出来,放到了袁耀跟前。
打开第一封,这封是余汗县令十天前呈上来的。
据其下辖葛阳乡游徼报告,有一伙光头强盗在山中抢粮,与山民产生械斗被打死,其中有一具尸体似乎和在通缉的贼军首领笮融相似。余汗县令不敢冒功,请袁耀派军士前去辨识。
这个奏报袁耀昨晚没看到,但这一下立刻让袁耀想起了笮融在正史的死法。
笮融的确是在兵败于刘繇之手后,逃入山中被人所杀的。
诸葛亮的批示很谨慎。
首先他责问余汗县令既然怀疑死者是笮融,何不直接上奏时连同贼人的首级送来。
然后诸葛亮附注了自己的猜测:怕是那游徼贪功,因而拒绝向县令交出贼人首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