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势如破竹占领东海岸

这些商人不仅带来了华朝的商品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着手帮助天竺地区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工商业系统。从修复破损的港口到重建市场,从恢复农业生产到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华朝商人的到来,为天竺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竺地区的后勤物资供应逐渐得到了改善,华军需要长途跋涉运送的物资大幅减少,可以通过海洋贸易的商业网络获取所需。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华军的作战效率,也减轻了后勤压力,使得华军能够更加专注于军事行动本身。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在悄然改变着天竺地区的政治格局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在这片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上,一个新的秩序正在慢慢形成,一个融合了华朝文明与天竺文化的新时代,正缓缓拉开序幕。

在成功稳固了南亚大陆东海岸纵深两百公里的领土后,华朝海军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绕过南亚大陆最南端,进入了浩瀚无垠的阿拉伯海。

华朝海陆联军犹如锋利的剑刃,直指阿伊王国、哲罗国、阿布罗王国以及百乘王朝的西海岸防线。同时,还要威慑帕提亚(安息)帝国、西萨特拉普王朝,以及大月氏(贵霜帝国)那些临海城市的咽喉,让这些原本蠢蠢欲动、意图支援大月氏首都巴格拉姆的势力,不得不重新掂量自己的实力与立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从西域长途跋涉而来的吕布西部军区大军,不仅要面对大月氏残余势力的顽强抵抗,还需沿途接收并整顿吏治,确保新占领区的稳定。加之冬季山区恶劣的天气条件,使得行军速度大受影响。

因此,直到太平廿六年(219年)的二月底,吕布大军才终于抵达了那座坐落于兴都库什山山脉深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大月氏首都——巴格拉姆。

巴格拉姆不仅是中亚与南亚大陆交通的枢纽,更是大月氏政权的心脏。它见证了无数商贾往来、文化交融的辉煌岁月,也承载了大月氏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自华军攻入大月氏以来,这座城市的命运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居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离了这片曾经的乐土,只留下十几万无助的百姓和二十多万心怀忐忑的军队。

首都的军队数量竟然超过了百姓,这无疑是一种讽刺,也是战争残酷性的真实写照。

那些选择留下的百姓,并非不惧怕战争带来的灾难,而是因为他们已经一无所有,逃无可逃。更何况,关于华军的传言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丝希望——华军仁义,不屠城,只要百姓安分守己,不触犯华军的战时管制制度,便能保住性命。

这种传言,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留在首都、没有胡乱逃亡的理由。

至于巴格拉姆及其两座卫星城市中的守军,他们原本寄希望于天竺诸国的援助,希望借助外部力量来抵御华军的进攻。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沉重的打击。

华朝海军在南亚大陆的强势行动,以及随后对天竺东海岸沿线国家的征服,彻底震慑了天竺诸国。这些国家自身难保,根本无暇顾及大月氏的困境。他们既要守护自己的国土,防止华军的进一步侵略,又要考虑如何在必要时向华军投降,以保全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