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德伦认为就是一个“戏”字的缘故。
根据童德伦的考证,这出戏是这样编成的: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被陈熟美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仇、胡二人大为不满,认为他们曾在其求学期间接济过他,但是他仕途已就,就忘恩负义,不念旧情。怀恨而归的仇梦麟和胡梦蝶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
戏的内容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为掩人耳目,他们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
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的演出,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根据观众的愿望,《琵琶记》后来又被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于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绎”到了宋代,戏名也变成了《铡美案》。
作为戏剧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陈世美的妻子秦香莲,童德伦先生认为,秦香莲和陈世美都是戏剧人物,是艺术形象。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氏。她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
《丹江口文史资料》由湖北省丹江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在这部文史资料的第一辑里,一篇题名《陈世美其人其事》的文章对陈年谷同窗学友编戏辱骂嘲弄之事,也作了充分考证,主要事实与童德伦所述完全一致。
陈年谷的第十代孙陈吉棋生活在武汉。78岁的陈吉棋说:“小的时候我见过我家的神龛上供奉的祖宗牌位,有陈一奇、陈年谷。那时父亲说,我祖父年轻的时候,河南有个剧团到我们县上来演《铡美案》,祖父四兄弟邀约了些亲朋好友,到剧场砸了戏箱,打了演员,把剧团撵出了均县,这出戏在我们县再没有演出过。”
价值影响
美学价值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以泗州戏为例,泗州戏的《秦香莲》作为泗州戏传统剧目代表作,是目前戏曲舞台上最流行的剧目之一,该剧充分运用泗州戏独具韵味的唱腔曲调、舞台上剧情结构的有序铺展以及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意境美,夺得了可观的审美群体,同时也让该剧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成为泗州戏传统剧目的代表作之一。2
教育价值
人们观看戏剧并不是为了受教育学知识,而首先是为了审美享受,为了娱乐陶冶性情 ,在审美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不知不觉获得知识受到教育。《秦香莲》中对于陈世美的批判,就是在惩恶劝善,就是具有普遍意义,有利于人伦道德的完善,有利于人心的教化及社会的进步。3
重要演出
时间
剧种
演出场馆
主演
2019年7月12日
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