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城北有一条河当地人称北蟒河,城南有一条河叫南蟒河(湨河)。北蟒河是一条石底河,每到枯水期,便露出一河床的灰白色河石,远看俨然一条巨大的白色蟒蛇逶迤在济源大地。在济源,北蟒河出山口和中下游岸边坐落着上下两个“白涧村”,都是因河而得名。由此,北蟒河又称白蟒河。南蟒河则是一条泥底河,河的中游岸边有一个村庄叫“泥河头”。每到枯水季节,南蟒河露出一河床的青草,更像一条青蛇在济源大地盘桓。由此,南蟒河又称为青蟒河。故事中的白蛇、青蛇为两条漭河的化身,白蟒和青蟒即为《白蛇传》中白蛇和青蛇的原型。
“许仙” 距济源西湖村不远处有一个村庄,名曰许村(后划分为梨林镇大许村和东许村两个村)。其位于当时的西湖边,乃许姓人家居住的村庄,为许仙(郎中)家所在地。济源人有个习惯,喜欢把中医郎中称做“仙儿”。因此,对姓许的郎中称“许仙儿”。这就是《白蛇传》中“许仙”名字的由来。
小主,
《白蛇传》中白娘子的死对头名法海。法海俗姓裴,是唐相裴休之子。裴休乃唐朝济源人,一生好施向善,焚香拜佛,对佛教情有独钟。其子年幼时被送往金山寺出家,法名法海,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裴休的墓冢和家园现分为裴村和休昌两村。
济源有一个叫西湖村的地方。据考证,此地古时有一面积很大的湖泊,东至今梨林镇水东村,西至玉泉街道马头村(古为码头),北至水运庄,南至古湨水,水域辽阔可行船渡舟,是济源南北漭河、珠河、龙河的汇集地。因其地理上位于当时的河内府之西,故被命名为“西湖”,梨林镇西湖村因其得名。源于西湖水域命名的村庄很多,东码头、中码头、西码头、水东村、水屯、水运庄等。西湖村东边有“桥头村”,是古时西湖之上“断桥”的桥头遗址。
故事发源地先在中原,南宋时期,宋室迁都浙江杭州,文人墨客相聚,江浙文化逐步兴起,随济源西湖逐渐消失淡化,故事的始作者将济源西湖演绎到杭州西湖。明清以来,随民间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故事发源地由中原逐步演化至江浙的镇江和杭州,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11
说法五
《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 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故事内容
据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警世通言
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