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变易之理

王婆从一个普通的人逐渐陷入贪贿的泥沼,这是一种变化;郓哥原本与王婆并无直接冲突,但因不忿其行为而奋起抗争,也是一种变化。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而周易哲学提醒我们要顺应变化,洞察其中的规律。

平衡与失衡

原本的社会秩序因王婆的贪贿而失衡,郓哥的闹茶肆则是试图恢复平衡。周易强调平衡的重要性,当人性的失衡出现时,必然会引发各种反应和冲突。

象数之喻

可以将王婆和郓哥的行为看作是某种象数的体现,通过对这些象数的解读,能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的根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道德与伦理

王婆的行为违背道德伦理,郓哥的反抗则体现了对道德的坚守。周易哲学注重道德的修养和行为的规范,这一情节反映了道德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

三、《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名为“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以下是该回的梗概、主要人物及经典诗句:

1. 梗概:

武松在阳谷县遇到了哥哥武大郎,武大郎带着武松回家,武松见到了嫂嫂潘金莲。潘金莲见武松英俊高大,顿生邪念,多次试图勾引武松,但被武松严词拒绝且怒骂一番。潘金莲反咬武松调戏她,武松气得搬离哥哥家。

武松因公要去东京出差,向哥嫂辞行,叮嘱哥哥要少卖炊饼、早回家、关好门窗。之后,西门庆偶然见到潘金莲,被其吸引,一日三进王婆门。王婆贪贿,给西门庆出主意,让他请潘金莲到王婆店里做衣服,借此制造机会。西门庆依计行事,买好绸缎交给王婆,王婆请潘金莲到店里做衣服。一段时间后,西门庆来到店里,与潘金莲认识,王婆趁机离开,留下两人。西门庆趁机抓住潘金莲的脚,潘金莲没有反对,两人自此开始私会。卖水果的少年郓哥想找西门庆售卖水果,听闻他在王婆店里与潘金莲私会,便去店里,结果被王婆打了出来,梨也撒了一地。

2. 主要人物:

武松:武大郎的弟弟,武艺高强、正直勇敢、有道德底线,面对潘金莲的勾引坚守原则。

潘金莲:武大郎的妻子,原是大户人家的丫鬟,容貌姣好但生性淫荡,对武松心生爱慕不成便与西门庆私通。

武大郎:身材矮小、性格懦弱,以卖炊饼为生,对妻子潘金莲的行为管不住。

西门庆:阳谷县的富家子弟,为人奸邪,贪恋女色。

王婆:一个贪财的媒婆,为西门庆和潘金莲牵线搭桥。

郓哥:十五六岁的少年,机灵,靠卖水果为生,发现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奸情后告知武大郎。

3. 经典诗句:

“酒色端能误国邦,由来美色陷忠良。纣因妲己宗祧失,吴为西施社稷亡。自爱青春行处乐,岂知红粉笑中枪。武松已杀贪淫妇,莫向东风怨彼苍。”此诗强调了酒色误人、美色祸国的道理,也为后文武松杀潘金莲的情节埋下伏笔。

“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这是对潘金莲容貌和品性的描写,突出了她的妖娆以及容易偷情的本性。

“叔嫂萍踪得偶逢,妖娆偏逞秀仪容。私心便欲成欢会,暗把邪言钓武松。”描述了潘金莲与武松偶然相逢后,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的情景。

“可怪金莲用意深,包藏淫行荡春心。武松正大元难犯,耿耿清名抵万金。”此诗再次强调潘金莲的淫荡之心以及武松的正直和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