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 九十年代的纺织城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们再就业,有工作能领到工资,比救助更好。”宋棠棠说出自己的意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啦。”方明华叹息道:

“你刚才也说过,下岗都是四十岁出头的女工,文化程度不高,除了她们原来干的纺织工作,还能干什么?大部分无非是清洁工、保姆、酒店餐厅服务员,像大姐那样想开服装店、饭馆自己当老板的毕竟只是少数。”

“哎也是。”

夫妻经常聊这种话题,无解的话题。

时间很快到了正月初六,又到了上班时间。

首届世界华语文学奖入围作品已经在年前《光明日报》上公布,但最终评选工作要到四月份中旬才进行,要给评委会成员们足够时间阅读这些入围文学作品。

届时,十三位评委会成员齐聚西京,经过反复讨论之后,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然后将在西京举办一场盛大的颁奖晚会,时间定在四月底。

最近方明华没什么具体事可干,今天天气不错,媳妇上班,两个孩子被他舅舅接到家里去玩,方明华一个人在家闲极无聊,干脆开上车去街上闲逛。

开着车穿过朝阳门沿着长乐东路一路向东,不一会就来到灞桥,这里就是纺织城。

沿着纺织正街向东南,这里是纺织城的核心,国棉四厂、五厂、六厂一字排开。

其实,方明华很少来这里,记得最清楚的还是82年那年写《街上流行红裙子》,方明华还专门到大姐方明梅所在的国棉六厂呆了三天,实地采风。

开着车缓缓走过去,方明华发现街道建筑竟然和十年前变化并不大,到处都是苏式建筑。

所谓的苏式建筑,都是五十年代由苏联专家参与建造的多层苏联老楼,左右呈中轴对称,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指的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

这要比筒子楼好,青砖厚墙、冬暖夏凉、古朴肃穆。

方明华记得,在八十年代初,这一带建筑在整个西京算是比较好的,但现在看来已经开始落后。

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或许是到了快上班期间,依然是自行车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