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从江苏扬中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电器工程专家马伟明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246 字 1天前

院士出生地

马伟明院士,1960年4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

扬中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心,北与扬州、泰州隔江相望,南与镇江、常州一衣带水。

扬中市境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北与泰兴、江都、邗江县隔大江相望,西南与丹徒、丹阳、武进县依夹江为邻。

东晋时期有若干小沙洲露出扬子江水面,隋唐时期逐步形成带状沙洲群,宋代有人以“野小沙”“野新沙”指代,元明以后各沙洲正式命名。

清代称扬中为太平洲,光绪三十年置太平厅,宣统三年改太平厅为太平县民国三年太平县改称扬中县,1994年撤县设市。

扬中人文底蕴深厚,其中扬中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历史悠久,已有数百年历史,工匠们打造的木船精美,远销海外。

此外,扬中竹编、扬中河豚食俗等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中名人辈出,东汉末年广陵人张纲,官至广陵太守,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其事迹在扬中地区被广泛传颂,成为当地廉洁奉公的典范。

着名的爱国实业家郭棣活,出生于扬中。

他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纺织工业建设,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陆小波,扬中八桥人,是镇江近代着名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

他在经济领域颇有建树,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出生地解码

马伟明院士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出生地在文化氛围、教育资源、成长环境等方面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扬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视教育的传统。

这种文化土壤从小就给予马伟明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让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良好文化氛围的滋养。

也培养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扬中拥有较为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在他的求学阶段,当地的学校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帮助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这使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能够稳步前行。

扎实的基础教育让马伟明在进入高等学府后,能够迅速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扬中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快、注重科技创新的地方,其整体的社会环境强调创新和发展。

这种环境激发了马伟明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家乡的发展需求和对科技的重视,让他从小就意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激励他努力学习,为日后投身科研、用科技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埋下了种子。

扬中人民勤劳、坚韧、勇于拼搏的地域精神,在马伟明的成长过程中深深扎根于他的内心。

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在科研道路上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取得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最终成为院士,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马伟明从扬中县中学(现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毕业。

1982年,马伟明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1987年,马伟明从海军工程学院获船舶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后留校任教,

1993年-1996年,马伟明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电机专业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马伟明院士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