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黄巢此人

【那么,黄巢又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细细说来。】

【黄巢此人,是曹州曹州冤句(山东菏泽曹县西北)人,家中是盐商家庭,世世代代都以贩卖私盐为业,家境非常富足。】

【没错,比起王仙芝的个人贩卖私盐,黄巢干脆就是出生在一个私盐贩子家族,这个盐贩家族都不是一两个人去贩卖私盐了,而是世世代代都以此为业——能这么世代传承下来,当然在地方上有些势力,在官府中也有些人脉。】

【富裕,而又有地位、有人脉,黄巢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这种家庭虽然当然是比不上什么正儿八经的高门贵族之类,但也足以给黄巢一个不错的生长条件了。】

【于是,黄巢本人就成了一个擅长剑术,同时马术和箭法也不错的人——这些东西,可都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学习得起的。同时,黄巢还粗通笔墨、经史,这同样是家境带给他的。】

【唐朝,虽然文字读书已经不再彻底是世家贵族们的专属,而是开始渐渐向下散播,但这些也依旧不是普通百姓能够随便负担得起的东西。】

【更不要说,不只是识字,还要阅览经史典籍了。】

【另外,黄巢此人还有一个特长:从小就有些诗才。】

【后来,在成年之后,黄巢就曾经好几次前去应试进士科,但没有一次榜上有名的,全部名落孙山。】

【唐朝虽然有了科举这个制度,并且也在渐渐的完善之中,但是到底还没有发展成为后来的朝代那样的科举制度——比如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不糊名。】

【这种规则将会造就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这第一件事,就是看你父母是谁、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是谁,俗称拼爹——如果是朝中高官显贵们的子孙或者近亲,那就没问题了,能够录取;如果不是,那就看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你的名声如何,这其中包括此人的名声好坏、流传广度,以及此人所做诗文的流传情况和评价,等等。也就是说,想要考中,那就必须要在考试之前大刷名声,也由此,有了行卷制度。】

【所谓行卷制度,就是考生在平日里把自己所做的诗文呈送给一些有地位的人——基本上就是高官贵族们,从而期望获得这些人的赞赏和引荐,以增加自己在科举考试中通过上榜的概率。】

【没错,这也只是增加考中的概率,而不是一定能够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