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学报参评(3)

芬芳人生 文润兰香 1107 字 1个月前

时光飞逝,仿佛白驹过隙,转眼间,弟弟不凡今年上半年就要毕业了。

不凡焦急地央求哥哥非凡帮他联系实习单位,因为从他这届学生开始,有了自主找实习单位、自主就业的机会。

不凡所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工商、税务、银行等经济类单位皆可涉足。

非凡能够获取上层的一些消息,由于1989年这一年份极为特殊,原则上省级单位皆不接收八九届毕业生,也就是说,所有毕业生一律要回原籍被下放到基层单位工作。

考虑到不凡即将回老家工作,非凡专程赶回了一趟老家。他找到了县工商局的洪局长,这位洪局长可不是外人,是非凡在二中读书住区机关时的时任区委书记。

洪局长热情至极,毫不犹豫地答应接收不凡来局里实习,然而,也坦诚地交代毕业分配暂时无法保障。

后来,不凡果真去了县工商局经济合同股实习。非凡收到来信,信中说道局里对他关爱有加,主管领导下基层搞检查,甚至到外省出差都带着他。他还特地交代非凡,务必要写信感谢洪局长。

1989 年 1 月份,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发布了《关于开展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评比的通知》,要求各校在 5 月份选送两期学报参评。并且指出,获得省级评选一等奖的将选送参加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评比。

为了迎接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评比,非凡频繁地邀约李主任到办公室共同学习探讨编辑工作的规范和标准问题。

因为各院校的学报,大多以发表本院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论文为主,所以其论文的水平往往与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紧密相连。学报编辑虽然无法左右论文的学术水平,但能够通过精心的编辑加工,让论文的表达思路愈发清晰,逻辑更为严谨,语言文字、符号、图表等愈加规范,促使其传播更加通畅无阻。

幸好这次全国性的学报评选,重点在于对“标”,也就是国家及国际有关编辑出版的标准。在非凡的大力倡导下,学报编辑部全体编辑的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大家学“标”用“标”之风盛行。

依旧是老套路,准备选送两期学报,李主任和非凡各自负责一期,并且保证每篇文章每人编辑一遍以上。此次准备选送 1989 年第一二期。

5 月份,李主任作为常务理事,参加了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的评选工作会议。

由于全国性的评选的评分规则尚未发布,省里的评选需要自行制定评分规则,就此评分规则大家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主要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设置学术水平因子。

几个重点院校学报的负责人强烈要求要设置学术因子,譬如,国家级课题的论文多少分,省部级课题的论文多少分,横向课题(主要指企业资助)的论文多少分,没有政府课题背景的多少分。甚至还有人提议,应该给国家或省级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额外加分等等。

一大帮一般院校学报的负责人则极力反对设置学术因子,他们的观点很明确,一是原本就是评比编辑质量,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编辑实在难以把控;二是所设置的学术因子评分也不科学,因为有不少没有政府课题资助的论文的学术水平比有政府资助的还要高。

设置学术水平因子重点院校占据优势,一般院校处于劣势。但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当然,一般院校的意见得以通过。

最终,全省评选出 2 个一等奖,3 个二等奖,5 个三等奖。工业大学学报和农业大学学报荣获一等奖。

农业大学学报获得一等奖,这是奇迹般的存在!因为 10 个评委几乎没能在农业大学这两期学报中找出不合“标”的问题,编辑质量高达 99.6 分,近乎满分!

这次颁奖,在省新闻出版局会议室隆重举行,因为本次奖励是由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处和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联合颁发的。李主任参加了颁奖仪式。

可惜报送到全国评奖,由于评选指标中比省里的增设了 10 分的论文学术因子,将论文分等评分,这样一来,部属的重点大学工业大学学报在全国评奖中依旧荣获一等奖,而省级的农业大学学报只获得了二等奖。不过,这已经是非常出色的佳绩。

7 月份,全国评奖的颁奖仪式在首都师范大学盛大召开,非凡代表农业大学学报接受奖励。全国评选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联合颁发。

在这次会上,非凡见到了程教授和贺教授,他们都满怀热忱地为农业大学学报获得二等奖表示祝贺,并且盛情相约在 9 月份于河北参加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成立大会。原本在上半年召开的会议由于全国评奖活动而被迫推迟了。

上次在北京,未能前往长城,非凡此次专门报名参加了长城一日游。

抵达长城脚下,非凡沿着石阶而上。石阶两旁,是饱经岁月沧桑的城墙,青砖灰瓦间,青苔点点,仿佛是大自然为这古老的守护者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绿纱。城墙之上,箭楼高耸,虽已不见当年旌旗飘扬、战鼓轰鸣的壮阔景象,但那份雄浑与豪迈,依旧令人心潮澎湃。

随着高度不断攀升,视野愈发开阔,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一幅空灵的水墨画。回望来路,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群山之间,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此时此刻,非凡仿佛穿越时空,深切地感受到古代士兵们在此驻守边疆的艰难困苦与无上荣耀,那份对家园的坚守之情,跨越千年,依旧深深触动着人心。

沿途,不时可见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有的驻足拍照,有的轻声交谈,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长城的惊叹与敬畏。

屹立高处,非凡心潮澎湃地感叹:“不到长城非好汉!”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