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7303 字 2个月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要成就往生的念想。往生的念想,第一个先作庄严想。这个庄严想,它的特点就是一种借相修心,借着这种庄严的相状来产生一种往生的心。因为往生的心,你没有相状,它不可能生起的。

这个借相修心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的内心,一个明了的心,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本体,一个是作用。当我们的心回归到本体的时候,那叫作“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那是没有相状的。寂灭相只是一个形容词,它是以无相为相,就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当把心回归到本体的时候,它只有两种功能,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具足,但是没有相状。

但是,没有相状就没有作用了,所以,它必须要念头动,一动的时候就有相状了。那么凡夫的念头一动的时候,他是从六根去获取相状,眼根获取色尘,耳根获取声尘。那么六根从日常生活获取的这个相状有什么缺点呢?它会刺激你的感受。所以六根的问题很严重啊,它一定会让你有感受,可能痛苦,或者快乐,就是带动你的情绪。

这个快乐感受一过去以后,你就开始打妄想。对于给你痛苦感受的人,你开始就“于境取相,施设名言”,这个人曾经给你痛苦的感受以后,你就把他想成非常的坏,即便他没那么坏。你就打妄想,就把所有不好的相状扣在这个人的身上。同时,我们也会给一些曾经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人安立美好的名言,用种种的赞美加在他身上,也会产生一个相状,一个美好的相状。当然,这些相状绝大部分自己会脱落,随着时间会脱落。

但是,有的相状不会脱落。这个相状如果跟你过去的习气相结合,正是你平时生生世世累积的这个爱取的习气的时候,这个相状从此以后就挥之不去了,那叫作一个“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那么就形成每一个人的性格倾向。你开始有性格倾向,表示你的生命已经有生死业力存在了。因为你的妄想跟业力这两个是互为因缘,第六意识的妄想执着会牵动生死业力,生死业力也会加强你的颠倒妄想。你打什么妄想,你就很容易造什么业,因为你身体是个工具。

你想想看,一个人好端端的,谁愿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个错误的颠倒妄想控制你,让你没办法克制自己。凡是会造罪的人,他一定打一个很坚固的妄想。那么这就构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人生就无解了。由过去的业力就带动了妄想,这个妄想又造业,这就辗转相续,没完没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妄想打的不一样,有些人打的是跟财富有关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名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感情的妄想,财、色、名,各式各样的妄想。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我们注意看,佛陀在处理人生的问题时,他不着急处理你的业力,因为这不是重点,而且业力也不好处理。你看过佛陀一出世告诉你处理第八识吗?没有!只有外道。外道的修行方向错误,业力跟妄想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外道就先处理业力,修什么苦行、不吃饭……结果问题都没解决。业力跟妄想纠结在一起的时候,有智慧的人是处理妄想,把妄想解开了,业力就解开了,而不是先处理业力。你看,你要是处理业力,佛弟子没有一个人有像是苦行外道的本事:他整天泡在冰水里面,拿那个针去刺自己;一天到晚就一只脚站在地上,他不两只脚着地,一只脚着地。各式各样的苦行,向牛学习,持牛戒,持狗戒,为什么?因为他们试图要透过苦行来消业障。

其实,问题不在业力,我们说过,业力是被动的。其实我们现在都错怪业力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痛苦,很简单,就归咎:啊,因为我业障重啊!你这个是误会业障。你是妄想打太多了,不是业障重啊。你哪是业障重呢?业力如果会讲话的话,它说你冤枉我了,是你来惹我的,不是我去找你的。所以你看《楞严经》,首楞严王三昧,“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先赞美楞严法门殊胜,它干什么呢?“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高明的佛陀知道,问题不在业力,这哪是业力的问题呢?如果要处理业力,那净土宗谁也别想往生了。如果说一定要业尽情空,业力不可以带走,那谁也不能往生了。问题不在业力!诸位,问题是,你不要刺激业力。

我再讲一次,业力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可怕,但是关键是你不要招惹它,你别惹它。因为我们无量劫来,这个第八识的大仓库,每一个人的业力都差不多,不管你今生有没有造,这个无量劫来加起来到现在都差不了多少。那么关键在哪里呢?谁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谁就出去了。所以伟大的佛陀知道,问题是在我们心中的影像错误了。

我们无量劫来为什么一次一次地去招惹业力呢?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比方说,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认识就是不全面,我们只记得娑婆世界好的一面。有人说,生命的痛苦还需要无常观吗?我今生吃的苦够多了!诸位,这个不算!因为你的痛苦也是来自于你的妄想,你的痛苦也不全面。你可能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的痛苦,你的痛苦不可能把所有三界都全部否定。我们的痛苦只是来自于生命经验给的妄想,这个都不算。所以,按照佛陀的说法,所有的妄想都不能用,通通不能用,即便是曾经带给你痛苦感受的妄想也不能用,因为这种妄想会过度地极端,这种操作带有情绪性。

按照佛陀的设计,你开始学佛以后,第一件事情,把所有的妄想归零,通通不能用。诸位!人生经验透过六根感受的心中的影像,没有一个是可以用的,毫无意义,没有意义。所以你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先全盘否定自己的妄想,就是把内心归零,所以叫作离相清净。

为什么佛陀一开始先正念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就是因为我们生命当中所得的任何影像,都加过我们自己的想象跟感受的刺激,这些通通不能用。有些人的往生,他是透过人生痛苦的刺激而产生一种修行的动力,这个非常危险。因为你的刺激来自于人道,你对天界一无所知。所以,你今天的影像,对三界的痛苦的影像不全面,你顶多就是对人世间讨厌,而且你这种讨厌还有问题,会过度极端——我娑婆世界受够了!你不敢再来了,会障碍你未来的菩提道。

所以我劝大家,虽然你亲身体验的痛苦感受的影像你觉得很真实,但是你用它以后,后患无穷。因为它不是透过理智的思考产生的,它带有你个人的偏执。你用它以后,第一个,它不一定会让你全盘性地离开三界;第二个,在你对娑婆世界的认知中产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你以后要回入娑婆的时候,你惨了。你用这个妄想,现在可能对你产生某种助力,以后却变成你未来的障碍。所以,当我们透过一种取相分别以后,第一件事情,学佛第一件事情,大死一番,彻底地把心带回家,把所有妄想放下,通通不能用。

当然,离相清净以后,我们心就没有作用了。没关系,暂时没有作用无所谓,你可能有一段时间会比较没有太多的分别,但是你总有一天还得要从空出假。你迟早还是要从一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总有一天你六根还得打开来,因为这不是长久之计。六根打开以后,你又开始有相状了。但这个时候,我们得的相状是来自于佛陀经典开示的相状。这个时候就两条路了:圣道门开始修菩提心,它建立一种无上菩提的相状。当然这个菩提心也是经过佛陀的开示,修知母、念恩、报恩,它有一定的相状。净土宗当然也有净土宗的传承。净土宗就是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它也有它的相状,有往生的相状。

这个时候,同样是相状,跟前面的取相有什么不同呢?这个时候的相状叫作借。诸位!把这个分寸拿捏得好,就是我要生起往生的心,我必须要借庄严的相状、功德的相状、成就的相状,还是要借它的。但这个相状是向谁借呢?向佛陀借,向佛陀的开示来借,而不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你如果从日常生活的经验,那就又落入取相分别了。所以这个相状有三个阶段:第一,取相分别;第二,离相清净;第三个就是开始借相修心了。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两件事情。诸位!从往生的角度,第一个,尽量减少娑婆世界的人生经验的相状,这方面尽量减少。这方面对往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你看,一个人一到晚年的时候一定要都摄六根,因为你吸收外在的六根六尘的影像对你没有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第二个,来自于佛陀开示的相状,越多越好。比方说阿弥陀佛的相状、名号的声音的相状,比方说极乐世界的庄严相、功德相、成就相。

所以净土宗它是有两种力量的拉扯:降低娑婆世界的相状,也等于是同时降低娑婆世界的业力;第二个,加强往生的念想,等于是增长往生的愿力。等到有一天,你的极乐世界的念想超过娑婆世界的念想,你就往生了。所以我们这个时候慢慢慢慢透过这种正念真如,还有这个安住力、调伏力,调伏娑婆世界的相状,现在开始建立极乐世界的相状。为什么呢?你不是只有放下而已,你要重新提起往生的念想。

那么这个念想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第七面的总结,这个地方非常好。“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就是说,这个相状可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生经验的相状,这个相状是能够灭罪往生的,是这个概念。

丁二、宝树庄严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我们再往下看,看庄严相的第二个,宝树庄严。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总标,再看别释。

戊一、总标

先看第一段的《往生论》的总标。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前面的大地庄严是所有依报的基础,所有的房子、树、池水,所有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都依大地而住,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大地有所了解。那么这个宝树是干什么呢?

宝树有三种功能:第一个,居住,我们居住的环境;第二个,休闲;第三个,学习佛法,学习。这有三种功能。也就是说,基本上我们在极乐世界里面的生活、活动都离不开宝树,所以几乎所有的净土经典,《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乃至于《往生论》等等,一定要介绍宝树,因为它是整个生活的重心。

这个“宝树庄严”我们分成两段:

先看第一个,讲到宫殿楼阁,说“宫殿诸楼阁”。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是安住在树上的(这个后面会说明,我们的宫殿楼阁有两块,一个是地上的,一个是树上的,这个地方谈到是树上的)。宫殿,就是一层楼叫宫殿,两层以上叫楼阁。那么宫殿、楼阁是干什么用呢?“观十方无碍。”我们透过宫殿、楼阁,能够看到十方世界诸佛的一些教化的情况。在哪里观察呢?透过不同颜色的花,还有树叶。在极乐世界的宝树的花叶当中,它犹如明镜,显出十方诸佛的一些佛事。“宝栏遍围绕”,宫殿、楼阁、宝树的界限,就是有很多的七宝所成的栏杆,栏楯。就是一重宝树、一重栏楯,一重宝树、一重栏楯,来做界标。这个地方提到宫殿楼阁,这是第一个主题。

第二个,我们看到它的树上有很多的宝铃,它说法。“无量宝交络”,有很多珍宝所成的这种所谓的罗网,这个罗网是互相地交错,而且是挂在宝树上面。这个罗网上有种种的宝铃,这个宝铃是挂在罗网上面,就发出种种的音响,来宣扬菩提正道的妙法音,就说法。

所以我们看得出来,极乐世界的这个宝树,包括居住的宫殿楼阁,也包括我们学习佛法。看这个意思,极乐世界学习佛法有两种方式:第一个,向内学习,就是极乐世界本身的五尘,宝铃、光明,各式各样的五尘,它自己会说法。第二个,向外的学习,可以透过宝树上的树叶看到其他世界诸佛一些说法的情况。所以,极乐世界的学习佛法,有向内跟向外两种不同的方式。

戊二、别释

我们看别释,先看前面三段。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我们看《观经》的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大地观想成功以后(大地就是琉璃地),“次观宝树”。所以古德的注解上说,极乐世界的观察是由粗到细。大地相对是比较粗了,但是这个宝树就比前面的大地精致多了,我们往下看就知道,那精细多了。

那怎么观呢?“观宝树者,一一观之。”这个“一一观之”,就是由下往上观上去,它是越往上越精致。

先看这个树的最底层。树的最底层当然就是七重行树,树的下面它肯定要有栏楯,来做一个栏杆,来做一个界限。那么“一一宝树”,它多高呢?八千由旬。这个宝树有各式各样的七宝所成的华叶,“无不具足”。这个花叶也就简单地带过,因为它后面会详细说明。

再往下看。“色光映饰”,每一个花,每一个叶,作不同的颜色跟光明。比方说,如果这个花叶是琉璃色的,它就放出金色的光明;如果是透明的玻璃色,就放出红色光明;如果是玛瑙色,就放出白色的砗磲光明;如果是砗磲色,就放出绿的真珠光明。乃至于“珊瑚、琥珀,一切众宝”,它这个光明、颜色,互相照耀,互相庄严。

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这个互含互摄,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你看,它不同颜色能够放出不同的光明!娑婆世界,要是青色的东西,肯定只能放出青光,但极乐世界能够玻璃色放出金色光,玛瑙色放出白光。所以它的颜色跟光明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普门示现。

其实到这个地方都还没有很精致地讲到宝树。宝树的庄严就是下面四段:珠网、妙华、宝果、光明。这四个是真实讲到,很精致地讲到宝树的相貌。

我们往下看。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