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的生活也稀里湖涂地就到了尾声。
过了十一月以后,东海市经常是阴天居多,天上有厚厚的云层,还下了几次雨,直到十二月,那般天气都没有明显的改变,只是天地忽然变得明净起来了,雨不再下,空气有些干冷,偶尔会零星飘落一些雪花,但这座有温度的城市,很难积成雪景。
跟姐姐突破了最后一步后过去了两个多月,期间又有了几次,一次是姐姐过来找他的,另外几次是他抽空回汉宁的。
对于姐姐来说,无论前两次多么温柔,互相配合,体验都不会那么完美,这是取决于处女生理结构的,虽然谈不上撕心裂肺,但每一次还是会痛,不过这种痛随着次数以及双方的默契增加,正在逐渐消褪,到最近的一次,差不多是全程愉悦了。
当然,生活的重心不可能在这件事上。
学校方面,属于大一新生的生活按部就班地进行,除了课程表上必修的课程,他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了与康新的互动上。
当然,并不是带着某种功利性的意图来做这件事的。
这段时间地相处,能够感受到康新是一个很清醒的人,他并不介意旁人带着某种目的与自己接触,但他会在一群有目的的人当中做筛选,而这个标准很难描述,甚至似乎没有一个可以比照的标准……如果硬要说的话,大概就是看那个人顺不顺眼。
情商、智商,在这里缺一不可。
至少,在这一点上,康新很欢迎他。
易阳想分析不出原因,也就懒得去想了,有时候觉得或许是因为他的女儿喜欢自己的缘故,毕竟每一次看到自己,康欢喜都会非常欢喜,而康新又十分喜欢看到女儿欢喜。
自己能够随时去他的住处拜访,这可是许多跟他的研究生都没有的待遇。
跟康新接触得多了,能学到的东西便不止专业课里的那一点东西。
尤其是关于投资的经验。
康新说,价值投资不是数学推理,不能纸上谈兵,要时刻提醒自己,像教员说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解真实的生活生产场景,才能掌握什么样的产品是消费者需要的,什么样的服务是真正有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易阳在康新的指导下进行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个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跟他有关……
东海大学这样占地面积巨大的学校,是共享单车萌芽极好的摇篮温床。
也是一个契机,一次闲聊中跟康新聊到了共享经济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还是十分前沿新奇的东西,但颇有眼光的康新自然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某种灵感,看到了这个概念背后的一些可能性……虽然他还不知道这种可能性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才有研究的价值。
于是康新便鼓励易阳,做一个实践调研。
这是易阳第一次接触大学的学习模式,也直观地认识到,一所好的大学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的,他们的学习与社会的前沿齐头并进,甚至更多时候是稍前于社会段……这大概是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
当然,这件事肯定没有办法靠一个人实现,但东海大学里最不缺的就是实干家,纠结了泉兴、陆浩、潘洋几个臭皮匠同学,一边学一边干,当然,主要还是他为主导的,制订调研计划、制作问卷、做访谈,小组成员深入学校方方面面,分头行动,虽然易阳早就对这个共享单车概念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但真正做这件事的时候,收获的东西却远不止是“把大势细化了解了一下”那么简单。
实际上,这是一种进行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研究,得到的经验可以用在更多场景下。
这个过程中,易阳明白商业中的洞见并不是对某个大势的把握,也不仅仅来源于前人经验的总结,而是对原始数据的挖掘和积累。
他做的这件事,其实更像是提前知道了答桉,然后进行推导的过程。
在他的主导下,搞出了厚厚几十页的调研报告,在学校社会实践比赛中击败了一众学长学姐,拿到了特等奖,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了。
当然,这件事带来的余波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