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上膈 第六十八

阴阳失衡疾始现,变化渐进理相连。

针刺妙法除沉疴,调养合宜复康全。

智慧传承古今耀,医学奥秘探无边。

诠释:

小主,

诗的首联“灵枢上膈蕴深玄,周易哲思照眼前”,指出《灵枢》第 68 章“上膈”中蕴含着深刻玄妙的道理,而周易哲学的思想在其中清晰可见。

颔联“阴阳失衡疾始现,变化渐进理相连”,阐述了阴阳失衡是疾病出现的原因,而疾病的发展变化是渐进的,这与周易哲学中关于阴阳变化的道理相互关联。

颈联“针刺妙法除沉疴,调养合宜复康全”,描写了针刺这一奇妙的方法能够去除顽固的疾病,而适当的调养则有助于恢复健康,体现了治疗的综合策略。

尾联“智慧传承古今耀,医学奥秘探无边”,强调了这种智慧的传承从古至今都闪耀着光芒,而医学的奥秘是无尽探索的领域。整首诗通过对《灵枢》第 68 章“上膈”与周易哲学解析的赞美,展现了对医学智慧的敬仰和探索精神。

(二)《灵枢第 68 章“上膈”的周易哲学解析》

《灵枢·第 68 章 上膈 第六十八》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章节时,更能发现其中玄妙而深远的意义。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黄帝所提及的“气为上膈者”与“虫为下膈”,可以看作是阴阳对立的体现。气属阳,代表着生命的动力与活力;虫属阴,象征着潜藏的隐患与病变。这种阴阳的划分,反映了人体内部动态的平衡与失衡。

而“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是导致阴阳失衡的因素。情绪的过度波动、饮食的无节制以及环境的不适应,都如同打破了阴阳和谐的力量,使人体内部的秩序受到干扰。正如周易中所说,阴阳失衡则生变,疾病也由此而生。

在周易哲学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描述了疾病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寒邪的侵入,如同阴阳的转化,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同周易中的卦象变化,由微至着。

“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揭示了疾病在人体中的盘踞与蔓延。下脘部位成为了邪气的聚集地,就如同周易中所说的“阴盛则阳衰”,健康的卫气无法抵御邪气的侵袭,从而导致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当“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时,我们可以看到疾病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人进食时,虫也随之活动,这种互动如同周易中的阴阳交感,彼此影响。而下脘的空虚,则进一步加剧了邪气的优势,形成了恶性循环。

“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描述了疾病发展的严重后果。积聚的形成如同周易中所说的“物极必反”,当病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痈肿等严重的病症。而下脘的约束,则显示了疾病对人体正常功能的限制。

在面对这种疾病时,“刺之奈何”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岐伯所提出的针刺方法,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因势利导”的思想。通过观察“气所行”,顺应疾病的发展趋势,采取适当的针刺策略,以达到调整阴阳、祛除邪气的目的。这种方法并非强行对抗疾病,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引导人体自身的力量来恢复健康。

“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展示了针刺的渐进性与灵活性。这与周易哲学中对变化的把握是一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不墨守成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察其沈浮,以为深浅”,则强调了对疾病细微变化的观察与把握。在周易哲学中,细节决定成败,对疾病的细微洞察,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关键。

“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体现了治疗过程中的积极干预与引导。通过熨法使热气深入体内,如同周易中所说的“阳长阴消”,逐渐削弱邪气的力量,促进痈肿的破溃与恢复。

“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强调了综合治疗与调养的重要性。饮食禁忌、内心的宁静无为等,都是恢复健康的必要条件。这与周易哲学中强调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是相符的,只有全面地调整与改善,才能真正实现疾病的治愈与健康的恢复。

灵枢第 68 章“上膈”所蕴含的医学智慧,与周易哲学的深度契合,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体与疾病的关系。它提醒我们,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阴阳失衡、变化失序的结果;治疗疾病也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周易哲学与古代医学的智慧中汲取灵感与启示。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以敬畏之心,探索人体与自然的奥秘,用智慧与行动,守护生命的健康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