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
(一)灵枢第52章 卫气 第五十二
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写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歧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二)白话文:
黄帝说:五脏是贮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接受水谷并消化、传输饮食水谷的。脏腑之气在体内与五脏相联系,在体外则与四肢关节相联络。其中浮行于浅表部位而不循经脉运行的气,叫做卫气;运行于经脉之中的气,叫做营气。营卫阴阳相随,内外贯通,如圆环没有尽头。营卫之气稳定而和调,谁能够扰乱它呢?然而要分别阴阳,它们都有标本、虚实所离合的不同之处。能够辨别阴阳十二经脉的,就能够知道疾病发生的所在;能够诊察出虚实所在的,就能判断疾病的高下;了解六腑之气街的,就能明白病邪结聚及松解的关键所在,以及病邪出入的门户;能够知道虚实证候中哪些部位坚实、哪些部位柔软的,就能懂得补泻的方法和部位;能够通晓六经标本的,就可以没有疑惑地面对天下的疾病了。
岐伯说:真是广博啊,圣明的帝王所论说的。请让我详尽地说出来吧。足太阳膀胱经之本,在足跟以上五寸的跗阳穴处,其标在左右两络的命门穴。命门,就是眼睛。足少阳胆经之本,在足窍阴穴处,其标在窗笼之前。窗笼,就是耳朵。足少阴肾经之本,在内踝上三寸的复溜穴处,其标在背部的肾俞穴和舌下的两脉。足厥阴肝经之本,在行间穴上五寸的中封穴处,其标在背部的肝俞穴。足阳明胃经之本,在厉兑穴处,其标在人迎穴,在面颊挟于颃颡之处。足太阴脾经之本,在中封穴前上四寸的三阴交穴处,其标在背部的脾俞穴和舌根部。
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足跟外侧之后的养老穴处,其标在命门穴上一寸的附分穴处。手少阳三焦经之本,在无名指与小指之间上二寸的液门穴处,其标在耳后上角的角孙穴及下外眦处。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中的曲池穴处,向上至别阳穴,其标在面部的下关穴及颊部挟于颃颡之处。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的太渊穴处,其标在腋窝内的动脉搏动处。手少阴心经之本,在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处,其标在背部的心俞穴。手厥阴心包经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的内关穴处,其标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处。
大凡诊察这些经脉的病变,下部虚则发生厥逆,下部盛则发热;上部虚则眩晕,上部盛则发热疼痛。所以实证要用泻法,使其断绝而止;虚证要用补法,引气使之上行。
再来说说气街,胸部有气街,腹部有气街,头部有气街,小腿部有气街。所以气在头部的,应在脑部进行治疗;气在胸部的,应在胸部的膺部及背部的腧穴进行治疗;气在腹部的,应在背部的腧穴及冲脉在脐左右的动脉处进行治疗;气在小腿部的,应在小腿部的气街及承山穴、踝上以下的部位进行治疗。采用这些方法治疗时,要用毫针,必须先按压穴位,长时间按压后,穴位处就会有反应,然后再进行针刺治疗。所治疗的疾病,包括头痛、眩晕、突然昏倒、腹痛胀满、突然腹部胀满等,以及新出现的积聚。疼痛可以移动的,容易治愈;积聚而不疼痛的,就难以治愈了。
小主,
(三)《灵枢·第52章 卫气》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营卫之气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文中指出由饮食化生的精微之气,在内入于五脏,在外行于分肉、经络、肢节。其中,浮而在外、不循行于经脉之中的叫卫气;精气行于经脉之中的则为营气。
功能:卫气具有温煦机体、抵御外邪等功能,能够保护人体免受外界邪气的侵袭;营气主要起到滋养全身的作用,为脏腑、经络等提供营养物质。
2. 十二经脉的标本:详细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本部和标部所在的位置。例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本部在足跟以上五寸中的附阳穴,标部在两目的睛明穴;足少阳胆经的本部在足第四趾外侧端的窍阴穴之间,标部在窗笼之前的听宫穴等。这对于理解经络的气血运行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上下虚实的诊断与治法:
诊断:根据人体上下部位的气血盛衰情况进行诊断。如在下的为本,下虚则厥,下盛则热;在上者为标,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治法:提出了“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的治疗原则。对于实证,应当采用泻法以绝其根,使疾病停止发作;对于虚证,则应当用补法,助其气而振其不足。
4. 气街的部位及治疗手法:
部位:指出胸、腹、头、胫都有气街。气在头部的,聚之于脑;气在胸的,聚于膺部与背腧;气在腹的,聚于背腧及脐左右冲脉的穴位;气在胫部的,聚于足阳明经的气街穴、承山穴及足踝部上下等处。
手法:强调在治疗时取这些穴位要用毫针,并且必须先用手在穴位上长时间按压,待其气至,然后再进行针刺补泻。
其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卫气的运行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十二经脉的标本分布也体现了经络系统的整体性。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对卫气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2. 阴阳平衡:强调阴阳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卫气属阳,营气属阴,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无端。在诊断和治疗中,也注重判断阴阳的盛衰,根据阴阳的虚实情况进行相应的补泻治疗,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3. 辨证论治:通过对人体上下部位的虚实症状进行观察和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不同的症状表现反映了不同的病理变化,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