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背腧 第五十一

灸法温和调气血,针法玄妙辨病源。

深究奥秘悟真谛,传承岐黄谱新篇。

诠释:

诗的首联“灵枢奥秘背腧篇,周易哲思蕴其间”,点明了《灵枢·背腧第五十一》这一篇章蕴含着深奥的秘密,同时也融合了周易哲学的思想。

颔联“五脏腧穴通天地,阴阳消长法自然”,描述了五脏的背腧穴位与天地相通,体现了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

颈联“灸法温和调气血,针法玄妙辨病源”,说明了灸法的温和能够调理气血,针法的玄妙可以辨别疾病的根源。

尾联“深究奥秘悟真谛,传承岐黄谱新篇”,强调了深入研究这些奥秘可以领悟其中的真谛,传承中医的精髓,谱写新的篇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整首诗以赞颂的方式,展现了对《灵枢·背腧第五十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周易哲学视角下背部腧穴奥秘的敬仰和推崇。

(二)《灵枢·背腧第五十一——周易哲学视角下的背部腧穴奥秘》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是中医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它揭示了人体背部腧穴与五脏之间的密切联系。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深邃视角来审视这一章节时,更能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玄妙与智慧。

在周易哲学中,宇宙万物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人体,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遵循着这一整体观。《灵枢·背腧第五十一》所描述的五脏背腧,正体现了人体与天地、阴阳之间的微妙对应关系。

背中大腧,位于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旁,犹如人体的中枢之门。在周易哲学中,“一”代表着初始、本原,象征着万物的起源。背中大腧所处的位置,正体现了它在背部腧穴中的核心地位,如同宇宙的本源,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肺腧在第三椎骨的两旁,肺主气,司呼吸,与天地之间的清气相互交流。在周易中,“三”代表着变化与发展。肺腧的位置,暗示着人体通过呼吸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心腧在第五椎骨的两旁,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在周易中,“五”象征着中道、平衡。心腧的位置,体现了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人体精神与情感的主宰,保持着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是健康的关键所在。

膈腧在第七椎骨的两旁,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在周易中,“七”代表着循环与周而复始。膈腧的位置,提示着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如同天地之间的阴阳循环,周而复始,维持着生命的律动。

肝腧在第九椎骨的两旁,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在周易中,“九”代表着阳极与变化的极致。肝腧的位置,反映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调节着人体的情绪与气机,使人体能够适应各种变化与挑战。

脾腧在第十一椎骨的两旁,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在周易中,“十一”象征着稳定与坚实。脾腧的位置,表明了脾在人体中的根基作用,它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维持着身体的稳定与健康。

肾腧在第十四椎骨的两旁,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在周易中,“十四”代表着圆满与成熟。肾腧的位置,显示了肾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源,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衰老。

通过对这些五脏背腧位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周易哲学中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巧妙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人体与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天地之道在人体上的具体体现。

在《灵枢·背腧第五十一》中,还提到了背腧的取穴验证方法。要确定这些背腧穴位,可以按压相应的部位,感受其中的酸、麻、胀、痛等感觉,或者观察原有疼痛是否通过按压此处得到缓解。这种取穴验证方法,体现了周易哲学中“感而遂通”的理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当我们按压背腧穴位时,实际上是在触动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引发身体的反应。这种反应,正是人体与外界相互感应的体现。

此外,文中还明确指出这些背腧穴位宜用灸法,不可妄用针刺。这一规定也蕴含着周易哲学的智慧。灸法温和而持久,能够激发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循环,符合周易哲学中“阳主生”的理念。而针刺则较为激进,容易损伤人体的正气,与周易哲学中“阴阳平衡”的原则相悖。

在治疗方法上,《灵枢·背腧第五十一》提出了补泻手法的运用。邪气盛时用泻法,正气虚时用补法。这一原则与周易哲学中“阴阳消长”的规律相契合。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当邪气过盛时,需要用泻法来祛除邪气,恢复阴阳平衡;当正气不足时,需要用补法来补充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以艾火进行补法时,不吹艾火,让它自然燃烧熄灭,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顺其自然”的思想。艾火的燃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人为地干扰它,能够让其能量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滋养人体。而用艾火进行泻法时,快速吹旺艾火,然后传递艾炷,让艾火迅速熄灭,这反映了周易哲学中“因势利导”的理念。通过快速地吹旺艾火,能够迅速激发人体的反应,达到泻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