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应对病虫害危机后,翠谷村的生产逐渐恢复了正常。
王大山深知,要想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依靠技术革新。
他想起之前在县里参加农业技术交流会议时,了解到一种新型的灌溉技术 —— 滴灌,这种技术不仅能节约用水,还能精准地为农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清晨,阳光刚刚洒进院子,王大山就坐在石凳上,翻看着关于滴灌技术的资料。
秀兰端着早饭走出来,心疼地说:“大山,你又起这么早,先吃饭吧,别累坏了身子。”
王大山放下资料,笑着说:“秀兰,你看这滴灌技术,要是能在咱们村推广开来,以后就不怕干旱缺水了,农作物的产量肯定能提高不少。”
秀兰坐在旁边,看着资料,疑惑地问:“这东西真有这么好?咱能弄明白不?”
“肯定行,不懂咱就去学。”
王大山信心满满地说,“我打算这两天再去县里一趟,找相关部门咨询咨询,争取把这技术引进来。”
吃完早饭,王大山来到村委会,把自己的想法跟村干部们说了。
赵大叔皱着眉头说:“这新技术,听着是好,可万一弄不好,那不是浪费钱嘛。”
刘老师推了推眼镜,说:“我觉得王支书的想法挺好的,现在时代在进步,咱们也得跟上。这滴灌技术要是真能成功,对咱村的发展可是大好事。”
小李也在一旁附和:“是啊,赵大叔,咱们不能总是守着老办法,得尝试新东西。”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最终达成了共识,支持王大山引进滴灌技术。
王大山当天就去了县里,找到了农业部门的领导。
“张局长,您好啊!我是翠谷村的王大山。”
王大山礼貌地打招呼。
张局长笑着说:“王支书,你好啊!找我有什么事儿?”
王大山把翠谷村的情况和想引进滴灌技术的想法详细地说了一遍。
张局长听后,点头表示支持:“这是个好想法,滴灌技术确实能解决不少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不过,引进技术容易,后续的安装和维护是个难题,你们村里有懂技术的人吗?”
王大山有些为难地说:“这正是我担心的,我们村里都是些农民,对这方面一窍不通。张局长,您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
张局长思考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我帮你联系技术人员,让他们去村里给你们做技术指导,不过费用可能得你们自己出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