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战役后不到半年,驻守中条山的第47军升格为第36集团军,调出中条山,使得原本兵力就不足的第四集团军更是捉襟见肘。
孙蔚如从抗日大局出发,未提出异议。只是对中条山的防务做了重新调整,战术也从死守改为灵活机动的协防作战。
日军计划又一次的大扫荡,孙蔚如事先也得到了敌军的情报。
经过与参谋长陈子坚、秘书长李百川以及赵寿山、李兴中等将军磋商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日军诱至平陆东部的望原一带,设伏兵以击之。
战斗打响后,中国军队故意边打边退,直到把日军的主力引诱到望原一带。
这次战斗的主战场就在望原、淹底两个山头。两山之间有一道深沟,沟底是一条宽约30多米的小河——洗耳河。
决战的那天清晨,中条山突然来了一股倒春寒,雨雪交加,狂风怒号,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
赵寿山趁风雪之夜,调动前线各部兵力,分四路猛攻日军。一夜间将望原周围的鬼子打得狼狈逃窜,收复了大部分被日军占领的村落。
当日军从望原以北的张店据点扑向李振西防守的望原高地时,李振西将一个炮兵营摆在半山腰,将5个步兵营排列在炮兵两侧,每隔三五步便有一挺重机枪,形成一条钢铁防线,在三日之内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几十次进攻。
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铁血虎将李振西命令八路军一营营长殷义盛抽调100名不怕死的战士组成敢死队,每人发一箱手榴弹,冲下山去,歼灭日本鬼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00名后生齐声怒吼:“炸死鬼子,保卫黄河!”
100条陕西汉子呐喊着冲下山去,趟过洗耳河,冲入敌阵。
一排排手榴弹炸起一片火光、腾起漫天烟雾……
日本鬼子被这种自杀式的冲锋打得屁滚尿流,终于全线溃退。而这一百名敢死队员也阵亡过半!
中国军队各路人马,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中条山东部的山头,对日军形成包围之势。
这场战斗打的昏天黑地,日军半数以上被击毙,战斗持续数十日,以中国军队大捷而结束!
当时的陕军中抽大烟是常态,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大多如此。
后来受到八路军的影响,逐步戒掉了大烟,而且军纪严明,决不允许扰民,这在当时的国军中是不多见的。
因为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在防守中条山期间,和八路军互通有无,经常互享军事信息,战斗期间相互支援呼应,配合十分默契 !一来二去就被军统特务通报给了蒋介石。
正是因为与八路军交往过密的原因,1940年10月,孙蔚如接到蒋介石的调防命令,被蒋介石调到了中条山以南的河南驻防。
孙蔚如的这支陕西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11次大扫荡。
第4集团军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而日军也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关中。
为什么陕西军能够如此强悍?
一位老兵这样回答:“身后就是我们的家乡,就是我们的父老妻儿,我们能让鬼子去祸害?”
这就是陕西军人的中条山保卫战,后世总有人把中条山保卫战和中条山战役混为一谈,这其实是不对的。
中条山保卫战,发生在中条山战役之前!
以第四集团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坚守中条山将近三年,官兵同心,军民一体,让日军始终无法越过这条长度约为160公里的山脉,让日军占领西北和西南的战略计划,从此成为泡影!
此次战役后,全国报纸、电台均以“我军在晋南又获大捷”为题做了报道,而西安的新闻媒体则代表关中百姓发出真诚的感叹:“西北之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盛赞陕军为打不穿、推不倒、搬不动的“中条山铁柱子”。
作为中条山保卫战中的“六六战役”再次顽强地将日寇拒于黄河北岸!但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及失踪官兵达8800多人,且大部分是陕籍将士,日军伤亡达到了5000多人。
战后,日军在山西运城召开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会场上,仅阵亡军官的骨灰罐就摆了1700多个……
直到今天,中条山麓还留存着一块纪念碑,那是在抗战时期的“六六战役”期间,由陕军营长张玉亭和全营官兵为已经壮烈牺牲的战友树立的,人称“后死碑”!其意思就是告慰率先战死的战友们,我们将秉承你们的意志,慷慨赴死,为你们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