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0章 群策群力(碧空雁打赏加更)

三国小霸王 庄不周 1127 字 3个月前

孙策坐在军谋处的大圆桌前,看着仓慈解释最后的方案。郭嘉、庞统坐在他左右,孙翊、孙尚香等人站在他身后,聚精会神,不时的悄声讨论两句。其他军谋或坐或站,大多很随意,并没有因孙策在座而拘谨起来。有人进进出出,或是拿着公文请郭嘉、庞统批示,或是有刚到的消息需要让他们过目。

气氛很轻松,就像一场研讨会,又有点像论文答辩,真正紧张的人只有仓慈和他的同伴。不时有人举手示意,或是提出疑问,或是进行反驳,而且态度很尖锐,仓慈一一解答,不时从一旁的案上找出一枚纸,大声地读出几个数字以佐证自己的判断。

事实证明,孙策多虑了。

郭嘉安排了几个军谋协助仓慈对计划进行深入探讨,在郭嘉没有明确表示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的情况下,这些军谋们也得出一个结论: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长久,如果不谈后续发展,仅以目前的形势而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五年。五年之内,利大于弊。五年之后,弊端显现,开始进入勉强维持的状态,并在十年左右崩溃。

主要问题就是伤亡。作战必然会有伤亡,区别只在于大小。一户一丁,一丁阵亡,一户就会失去主要劳动力,即使有土地也很难耕种,满足自家需要没什么问题,提供公粮就勉强了。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土地的浪费。如果是因伤致残,后果可能比阵亡还要严重。

孙策现在的部下都是脱离生产的职业兵,战斗力绝非且耕且战的屯田兵可比。在之前的几次战事中,这些将士在阵而后战中显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伤亡比率明显低于对手,运动战时效果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面对刘和的胡骑时,追不上对手,再锋利的战刀也没用。考虑到孙策接下来的对手是袁绍,而袁绍的实力要比刘和强得多,即使幽州未能入手,他的骑兵优势也很明显,预期伤亡也会增加不少。

如果换成屯田兵,伤亡比例会更加惊人。如果以每年交战一次计算,每次伤亡一成,五年之后,有半数家族有阵亡或受伤的人,还有没有人愿意屯田就成了问题。就算能勉强支持,估计十年左右,这个制度也会崩溃。如果中间遭遇大败,或者是长年累月的对峙,这个时间限制会更短。

伤亡大,归根结底还是豫州无险可地,又缺少骑兵。以步卒为主,面对有骑兵优势的对手,注定了胜是小胜,败是大败。豫州一马平川,步卒总是被动的一方,必然以守为主,以攻为辅。想大量杀伤对手很难,可是一旦被对手抓住机会,伤亡非常惊人。

反复商量后,仓慈提出了一个经过修正的草案:以屯兵为地方军,负责固守据有战略意义的县城或者要塞,范围以本郡县为主,尽可能避免长途跋涉。现有的职业兵主力剥离了守城的任务后,全力负责整个战区内的移动作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集屯兵负责后勤或者直接参战,担任一些辅助作战任务。

看完这个修正草案,孙策放心多了。这些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当他们以合适的方式组织起来,再授以合适的工具,能发挥出的作用超出他的预期。他们未必知道士家制或府兵制的结果,但他们凭着理性的推演,基本看到了这种制度的弊端,并做出了基于数据的判断。

作为参谋,能做到这些已经让他刮目相看了。难怪郭嘉说庞统可以单飞了,其实他说的不仅仅是庞统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还是因为军谋处的集体智慧越来越重要,庞统作为一个单独的军谋已经不那么重要,他更应该发挥统领一个军谋处的能力。

仓慈说完了,向孙策行了一个礼,紧张的等着孙策的裁决。孙策和郭嘉、庞统、张承等人交换了意见,决定试行一段时间。张承站了起来,抬起手,示意众人安静。

“经过将军与郭祭酒、庞军谋和我的讨论,再综合各位的意见,我代表军谋处给出裁决意见:仓孝仁这个计划能解决豫州兵力不足的问题,予以试行,并对所有参与本计划讨论的军谋记一次功,赏羊酒一席,钱二万,仓孝仁提升为正职军谋。”

“好!”有军谋大声叫好,其他人也跟着欢呼起来,不少人上前向仓慈祝贺。仓慈很激动,有些手足无措。他入职时间很短,原本只是一个见习军谋,向郭嘉提建议已经是乍着胆子,没想到郭嘉直接将他推荐给了孙策,而孙策又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当场升了他的职。

“多谢将军。”仓慈分开人群,来到孙策面前,躬身施礼。“那天言语不当,冲撞将军,慈深感不安。还请将军恕罪。”

孙策笑笑。“冲撞我没关系,我最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最好希望这件方案可行,用心去做,若试行结果不好,你今年有多么荣耀,将来就会有多么丢脸。”

仓慈尴尬地摸摸脑袋。“将军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仓慈还年轻,就算犯点错也没关系,就怕他不敢犯错。知道有风险还敢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勇于任事。做决定时拍脑袋,做事前拍胸脯,犯了错误之后拍屁股,那种官员可不能用。

“庞颍川有一部《盐铁论考释》,你可以看看,里面有一些钱粮……”

孙策说了一半,忽然发现郭嘉等人不约而同的露出神秘莫测的微笑,一时不解。郭嘉摆摆手,让人拿来几卷纸。“将军,这是我们派人抄写的《盐铁论考释》,因为大家都争着看,所以按卷抄写,轮流看。仓慈他们为了准备这次报告,这些天几乎把这些文卷翻烂了。我有个建议啊,别等他们定稿了,就将初稿先印行,收集意见,过几年再出一个修订本,把大家的反馈意见都收进去,不比他们两个人闭门造车好?”

孙策觉得有理,连连点头。

一个少年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大声说道:“将军,我有个建议,《潜夫论》比《盐铁论》更接近当前时局,如果能让军谋们通晓此书,参以时事,校注考释,收益不会比《盐铁论》差。”

孙策打量着少年。少年大概十七八岁,长得很清瘦,相貌一般,但眼睛很有神。他有点印象,好像在哪儿见过一面,却没有正式交谈过。

“你是……”

“山阳仲长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