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章 专家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4813 字 2个月前

这一点,让它可以在农耕线以北种植,弥足珍贵。

只是九原故地,基本都是重新开垦的耕地。

为了保证收获,这两年种得更多的是比春小麦更能适应环境的黍和菽。

麦和黍之间,还有一些芋头地。

五麦一芋或者五黍一芋,可以保证遇到饥荒的时候不会饿死人。

这个数据,在同地的其他地方,则是十麦一芋。

五原故地这种地方,由于是新复之地,最重要的,是先保证粮食的供应。

芋头产量大,磨成粉后和面粉掺到一起,就算是口粮了。

别人家还在吃卡嗓门的麦饭呢,大汉的百姓都开始吃面粉了,谁敢嫌弃不好吃?

而且芋头粉还可以做成凉皮和凉粉,正好合适在夏天吃。

所以不用担心芋头储量会过剩。

不过芋头需要的水肥很多。

也就是兴汉会这种有组织能力,又有水车抽水,还有牧场生产肥料的团体。

再加上农业专家的指导,才能有目的性地大量种芋头,以备饥荒。

至于像吴国那样的,就算是有人知道芋头能防饥荒,但谁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就算是想干,也得有这个实力才行。

还是那句话,一个国家的真正发展,是需要系统性地打牢基础。

而不是学了几样新技术,就想着能跨越式发展起来。

就拿种芋头来说,季汉因为粮食的富余,可以大规模地推广圈养家畜。

而圈养又可以更好地进行积肥,反过来进一步有助于粮食的增产。

但凡家里有点规模的圈养家畜,种个一两亩地的芋头,那自然是能承担得起。

但没有先进姿势的魏吴两国,连种庄稼的肥料都缺,更别说是种芋头。

李县丞弹完了小雀雀,又给孩子们安排了吃食,然后这才能休息。

而在不远处的大河边上,有人比他还要忙碌。

李许氏走在地头上,不时地弯下腰,看看已经开始变得金黄色的麦穗。

九原都督府护军许勋,同时也是李许氏的从兄,跟在她旁边,问道:

“三娘,如何?这粮食何时可以收割?我也好向都督府那边通知一声,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李许氏绕了一圈,抬头看了看黄绿相间的田地,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阿兄,这麦子再过半个来月,就可以收割了。”

她看向自己的从兄,“我算过了,整个都督府,从高阙到五原,今年产出的粮食应当是够吃了,不需要再从关中和并州运粮。”

许勋点头:“那就再好不过了。听说今年内地有春旱,收成比往年差一些。”

“没曾想我们这里,今年反而比去年要好。”

李许氏的目光落到那些高高低低的水车上,神色颇有些感慨:

“河南地(注:河套在明以前称为河南地,即大河以南的意思)被大河所包,别处有旱情,这里只要能想办法引大河的水灌既,却是不用担心缺水。”

“若是耕种得法,说不得,也能成为一个粮仓,日后被称为小关中乃至小天府,恐怕也不无可能。”

许勋却是没有这么大的野心,他摇了摇头:“可不敢跟关中比,九原虽不缺水,但土地可比不过关中肥沃。”

李许氏没有接这个话,在她看来,既然是小关中,肯定是不能跟真正的关中比,但也足以说明是个适合耕种的地方。

不过她看到许勋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似乎并不为今年的河南地丰收所动,不禁有些好奇地问道:

“阿兄看起来好像不太高兴?”

许勋叹了一口气:

“河南地粮食能自足,自然是一件喜事。但会首看重这里,可不是单纯为了种地。”

称会首而不是称中都护,自然是说兴汉会的事。

五原县和平城同时开工,现在平城那边,煤山找到了,铁矿也找到了,听说一直在大肆招工。

而五原县这里,比平城那边还早发现铁矿,可是却迟迟找不到煤,这就令人尴尬了。

所以五原县这边,也要加快进度了,要不然,胡人都被平城招走了。

这种事情,他本是不应该说的。

但眼前这个从妹,本就是他亲手想送到中都护榻上的,可惜的是没定过亲,没被人家看上。

阴差阳错之下,反而是成了中都护妾室的小舅子的妻室。

不过这位从妹,现在在兴汉会的地位可不低。

所以这些话,对她说起来,倒是无妨。

李许氏一向只管种地,她转过头,看了看北边的阴山。

阴山山上,郁郁葱葱,并不像后世那般,林木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