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7章 虚虚实实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5639 字 3个月前

……

两人各怀心思,脸上却是惺惺相惜之色。

欢谈之后,在冯刺史的再三挽留下,陆瑁心满意足离去。

不日之后,吴国使团收拾行李,启程南归。

待他们行至陇右冀城,凉州的第一场大雪就纷纷扬扬下来了。

时间已经来到了建兴十三年的冬日。

吴国使团很多人根本没有办法适应西北的天气,在寒气的侵蚀下,有近十人当场就感染了风寒。

不过幸好汉国的医学比较先进,再加上这些年早就在西北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治这等风寒自然是手到擒来。

虽说如此,陆瑁等人亦是加紧赶路,不敢再耽搁。

直到回到汉中,感受与西北大是不同的温暖,这才松了一口气。

汉家天子得知吴国使团从凉州归来,亲自召见了陆瑁。

而趁着这个空档的机会,秦博拿着冯刺史的推荐信,悄悄地前去拜访丞相府参军李遗。

李遗得到消息,竟是亲自出来迎接:

“有劳秦校事送来兄长书信,遗不胜感激,里面请,有请,请!”

秦博一看到李遗这副热情模样,心里就是一喜,暗道听闻这汉国年青才俊大半以冯君侯马首是瞻,如今看来果然不差。

有冯君侯的推荐,看来荆州粮食之事,怕是可以无忧矣!

他一边想着,一边跟随李遗来到前厅。

“秦校事请坐,前几个月秦君来到汉中时,遗竟不知秦君与兄长交好,以致失之交臂,实是失敬。”

“李君言重了,所谓客随主便,某到汉中时,没有过来拜访,才是真失礼。”

两人客气了一番,寒喧过后,秦博这才向李遗提出此行的目的。

哪知李遗听了,眉头却是一皱。

秦博本以为有了冯明文的背书,此行当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却是没有想到李遗竟是面露难色。

这让他心里“咯噔”一下。

只听得李遗“啧”了一声,又是一叹,这才说道:

“唉,秦君来迟矣!”

秦博连忙问道:

“李君此言何意?”

李遗看向秦博,问道:

“秦君可知,如今南乡交易所的粮价标价几何?”

“吾才至汉中,如何得知?”

李遗竖起三根指头。

秦博大吃一惊:“三百钱?!”

李遗点头。

“怎么会这般贵?”

三百钱自然不是吴国的大泉五十,也不是汉国的直百钱,而是实实在在的五铢钱。

事实上,往来汉吴之间的商队,在很多时候,宁愿收汉国的直百钱,也不愿意收吴国的大泉五十。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年汉国早就不铸直百钱了,价值是实实在在的。

但吴国的大泉五十,那可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薄,里头甚至还掺着大量的铁,质量极差。

而在南乡交易所,各类大宗物资的价格标准,五铢钱就是唯一的价格标准。

倒卖各类物资的老油条们都知道,前些年坊间流传有一个传言:

那就是无战事时,粮食不得涨过两百钱。

因为过了两百钱,百姓就可能有人在挨饿。

过了三百钱,就会开始出现真正的饥馑。

当然,这两年已经有了变化。

粮价比前些年似乎要高一些,常常在一百七八十钱浮动,到达一百九十九钱的也有。

这并不代表着大汉百姓肚子饿,相反,这几年不少百姓家里的存粮,比十几年前多得多。

为什么粮食会涨价?

一是因为朝廷对粮价的保底,保护百姓种粮的积极性。

二是因为南中那边的铜矿开发得越来越多。

但不管怎么说,粮价到达三百钱,就已经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若是蜀中本地的粮价已经高达三百钱,那再加上运到荆州的费用,成本只怕是要到四百多钱了。

想到这里,秦博的脸色就难看了起来。

毛料专卖,按计划是后年才能有货;

红糖专卖,必须要找到新的甘蔗来源,粮食的供应是前提。

如此说来,到手的三件大功岂不是要飞走了?

自己此番出来,正是因为朝廷上下皆视校事府为眼中钉,若是不能及时拿出成果,巩固在陛下心中的地位,谁知道后头会发生什么事情?

“李君,吾听闻,蜀地粮价一直不高,怎么会突然就涨了这么多呢?”

秦博有些焦虑地问道。

若不是冯明文在凉州那边,秦博就要怀疑小文和是在玩自己,或者是想趁机提价。

“不瞒秦君,这些日子,有从北边和西边来的人,要买一大批粮食囤着过冬,所以粮价这才涨了许多。”

“北边?那不是魏……”说了一半,他又觉得不太对,汉人怎么可能卖粮食给魏贼?

还有西边?

李遗咳了一声:“是羌胡。秦君,你有所不知,我大汉视汉夷如一,这些年,不少胡夷跟着得了不少好处,好不兴盛。”

“所以手上也是有不少好东西,胡夷嘛,不善耕种,这眼看着就要过冬,可不得赶紧把养了一年的牛羊换成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