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我以前欣赏的演员,而且毫无疑问,还会再欣赏。
多年以后,他们在回顾这个项目时可能会带着毁誉参半的微笑和耸肩,就像我们记住保罗·纽曼垃圾之作‘银杯’一样。这部烂片丝毫无损我们对他们的喜爱,只是作为一个笑料出现回忆里。
在‘神气活现’中,麦卡锡扮演一个无能的年轻人,他被一个又一个的工作解雇,而卡特拉尔扮演一个埃及公主,她在费城百货商店的橱窗里转世为一个假人……”
“就没有好一点的?”罗纳德看了一半,把艾伯特的影评往桌上一丢。
这些影评人可太坏了。
这样一致地骂一部商业片艺术性不行,演员演技不好,故事有漏洞,这是用说部分实话来故意贬低电影。
商业电影,本来就没有这么讲究故事的细节完整性,和演技的和谐发挥。
这样一致的骂声,不用说,肯定是同档期的某部电影,花了大价钱买他们的好评,以至于要踩一部大公司的制作,来做对比。
“这里有一篇说好话的。”
约瑟夫·法罗丢过来一份装订好的杂志小样。
“费城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曾经是我们这个合众国的首都……”
“这不是影评吧?”罗纳德看了前面几段,都在说费城现在经济复苏,资本正在进入城市郊区,商业活动活跃的事情。
“往下看。”约瑟夫·法罗没多说。
罗纳德接着往下翻。
在吹捧城市的文章最后,终于作者记起来了这部电影,提了一下好来坞的新片“神气活现”,正是以费城为背景,在费城拍摄的。
“神气活现这部电影,虽然笨拙,但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以1980年代的费城为背景的电影故事。真的,这是有史以来关于这个城市的最令人振奋的电影。”
“嘿……”罗纳德苦笑,这还是影片拍摄城市的杂志弄出来的吹捧文章,费城的那个黑人市长对这部电影在费城取景很重视,但就是这样,也只是在最后才说了几句电影的好话。
“不说这些了,你想怎么干?”罗纳德把所有的影评一放,问起了约瑟夫·法罗。
“星舰乐队,就是唱电影片尾曲,现在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的那支乐队,对这首歌比较满意。主唱格蕾丝·斯利克想在离队以前,给自己一个圆满的回忆。
所以他们的唱片公司,愿意出钱给格蕾丝·斯利克拍一版mv,这样我们就可以蹭一下这首歌的热度了。”
约瑟夫·法罗说了下自己的打算,他没有什么资源可以依靠,只是看到罗纳德的“壮志凌云”也主题曲“带走我的呼吸”相得益彰,互相带了不少的销量,也想模彷一下。
“他们打算出多少钱?”罗纳德明白,这是看中自己公司的mv拍摄能力了。“带走我的呼吸”,在海空军的飞机坟场里取景,花费不多,效果很好。
“这个数”,约瑟夫·法罗伸出三根手指。
“这么点啊,那只能用电影的画面穿插剪辑了。你们福克斯愿意吗?”
“可以,不过男女主角的镜头不要用的太多。”
“那行,你让星舰乐队的主唱,打扮成电影里的形象,补拍一些镜头好了。”罗纳德想了个省钱的主意。
让主唱们演一下电影的剧情,穿插真正的电影画面,这样不仅省钱,还可以当成预告片,在电视台播放。
“那我让他们去找你。”约瑟夫·法罗很满意。他和罗纳德在这部电影上配合默契,互相心照不宣的捞钱。还能送几个自己人进剧组担任主演。
自己努力当上公司的高管,不就是为了这个嘛?
“对了,星舰乐队,打不打算出电影的原声唱片?”
罗纳德问约瑟夫·法罗。
唐·辛普森和杰瑞·布鲁克海默,已经在准备出版“壮志凌云”的原声大碟。除了几首插曲和主题曲,还有些烘托气氛的配乐也打算放进去。
罗纳德不知道这种原声大碟是怎么操作的,正好问问这位在制片厂混到了副总裁的约瑟夫·法罗,他对这些事情肯定很清楚。
“和乐队有什么关系?电影原声唱片是电影公司出的,和唱片公司没什么关系,他们也就是出个版权,等着分钱而已。
这部电影,看来不会有什么好评了,我不打算出唱片。”
约瑟夫·法罗对罗纳德的无知感到很有趣。自己可不想出这种唱片,纯粹赔钱的东西。要是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不是又多了一条把柄?
还是老老实实的,不要再在这部电影上赔钱了。反正该捞的都捞的差不多了,市场不认可而已,电影是不是卖座,谁也不知道,电影公司的高管也不能预知未来啊?
“是电影公司主导的?我还以为是唱片公司出的呢?”
罗纳德有点不解。电影原声大碟,也是唱片吧?为什么不是唱片公司出呢?
“谁承担风险,谁就能拿走所有的剩余。这是这门生意的铁律,罗纳德。”
约瑟夫·法罗对着这位导演和制片人,用手里的雪茄指了指,年轻人还是有些缺乏经验,自己正好可以教教他。
听约瑟夫·法罗解释了一番,罗纳德才发现,这个电影的原声唱片的发行规则,确实要由电影公司主导。
电影的插曲,多为老歌,有些用歌手重新唱一个新版,有些就直接用老版的录音。
比如罗纳德的“辣身舞”,因为制作费用所限,都是直接把老唱片的音轨混进去。
而唱片公司要发行一个唱片,看得是有多少消费者可以买单。看市场的容量,决定发行的规模,制作的数量,以及营销的预算。
而电影插曲组成的原声唱片,这种老歌和新歌的集锦,能卖出多少来,完全要看电影的票房。
唱片公司只能围绕歌手或者乐队来预测市场,这种伴随着电影的衍生唱片,唱片公司里是没有人能够预测出销量的。
本着谁更了解市场,谁做老板的原则,历史上电影的原声唱片,都是由电影公司出版发行的。
当然,在七十年代末期,“油脂”,“周末夜狂热”开启的,唱片公司进军电影市场的潮流,也让一些唱片公司的老板,发明了用拍电影来推广新唱片的法门。
罗伯特·斯特伍德,杰里·温特劳布一众唱片业大亨,也完成了向好来坞转型的任务。
但是电影的票房,比唱片的销量还要难以预测。
这几位大亨,很快失去了魔力,在电影业赔了很多钱。到了八十年代的后半段,唱片公司已经对电影敬而远之。
他们也仅仅满足于,靠歌曲的授权,从电影原声唱片里,分一点好处。至少这样,没有什么风险。
老歌能够再次大卖,他们能赚一大笔版权费用。原声唱片卖不动,他们也不损失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