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朱紫之争

风流俏佳人 着花迟 3135 字 16天前

百官听到喊声,顿时一滞,纷纷把目光投向杨文和。

杨文和摆了摆手,语气淡淡地说道:“都回去吧!有什么想法,写折子送到中枢去,在这儿吵吵闹闹像什么样子!”

“是!” 百官们面色各异,大声回应后,便退出了垂拱殿。

田令孜熟门熟路地让内侍抬来一张长桌,摆在垂拱殿正中央,随后关上殿门,静静地守候在一旁。他心里清楚,这在场的十几个人,才是真正能决定大华命运的关键人物。

这次已经是第三次闭门会议。

“都坐吧!” 杨文和摆了摆手,率先坐了下来。

在场众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这闭门会议乃是几位顾命大臣商议之后做出的决定。

在大华中枢,官位最高的莫过于尚书令李淑和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漟。

再往下,便是真正手握实权的左右相。

二者的区别在于:

左相分管吏、户、礼三部,参与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命等事务,同时也负责民政和礼仪相关政令的执行与监督工作。

右相分管兵、房、工部,侧重于军事、司法、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事务,负责监督和执行与兵刑工相关的政令。

其次就是参知政事,王参知是出了名的老好人,除了和稀泥,平日里不太管事。杨文和自从知晓先帝的心思后,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弟子叶九龄和皮卞进入中枢,这一下子就架空了王参知本就不多的权力。他们一个负责起草诏令,一个负责复核诏令,彻底把控住了大华诏书的出入口,尤其是在皇帝驾崩之后,更是如此。

如此一来,说中枢是杨文和的一言堂也不为过。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颜夫子等顾命大臣便想出了在垂拱殿举行闭门会议的法子,通过拉拢更多三品官员进入殿内参与决策,以此来制衡杨文和的权势。

“梁王,朝堂都吵了这么久了,眼看着春闱就要到了,你看……” 颜夫子率先开口说道。

杨文和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语气淡淡地说道:“眼下国家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定是唯一的基石,这两点在本王这儿永远都不可能动摇。

你要改革官制,可拿出的方案如此激进,要是引发官变,你打算怎么收场?派兵镇压吗?难道要让整个大华官场都人心惶惶,无心治理百姓?”

“梁王,本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如今国家已然凋敝不堪,想要恢复民生至少得三年时间,再坏还能坏到哪儿去?倒不如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冗官问题,打破旧有格局,重新开始!” 颜夫子眼中闪过一丝寒芒,语气里满是冰冷之意。

“梁王不必担忧,有我和康白在,只需一万兵马!绝对不会让大华乱起来!” 万和宜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杨文和听了,冷笑连连,心中暗自感叹,这些没有基层主政经验的人,骤然握有大权,要么就是太过激进,脱离实际,要么就是太过保守,畏缩不前。

想到这儿,杨文和也懒得再多费口舌,直接说道:“官制改革,本王绝对不会同意。

此次春闱,取士规模扩大至一千五百人。右相担任主考官,九龄和皮卞担任副考官。要录取谁本王不过问,但有一点,此次这一千五百人,只留一百人在大华,其余的全部都要去西夏故地,从知县做起,三年之后进行考评,根据政绩来决定是否留用。

其次,成立发展和改革司,长公主和石介担任主官,负责主持江南九道的经济改革事宜。”

杨文和说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静静地看着颜夫子。

颜夫子陷入沉默,他心里明白,杨文和这是摊牌了。自己原本想着通过改革官制,清除一批世家官员,提拔一批寒门官员,这样便有机会在长安的官场中争夺话语权,逐步增加寒门官员的比例,最后再改革科举,为寒门子弟铸起龙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从这几次与杨文和的交锋来看,他是绝对不会同意自己触动大华的官制,不管是为公还是为民。这次杨文和提出的条件,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以往大华科举取仕的人数从未超过八百,如今却一下子扩大近一倍。

自己还能成为主考官,这样一来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虽说最后大部分进士都要被送到西夏故地,但至少还有一百个进士能留在大华,可供自己谋划。况且,那些被送去西夏故地的进士,日后也会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助力。

想到这儿,颜夫子也能猜出杨文和的心思。他是见不得大华有一丝一毫的动乱,更重要的是,他这是想扶持自己的得意门生石介进行所谓的经济改革。

这一点,颜夫子倒没有什么反对意见。毕竟改革都在江南进行,况且改革向来都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儿,弄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既然他们愿意去做,那就让他们去做吧。

颜夫子思来想去,再三权衡,确信自己并没有太大损失之后,便点头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