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夫复何求

霸蜀 庄不周 1612 字 3个月前

可是要出动大军征战,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东线战场实际上已经归丞相府指挥,魏霸不肯上交赋税钱粮,东线战场的大军供应要由丞相府来解决。不发生大战,日常供应有限,丞相府还能支持得住,如果开战,难免有些吃紧。出于这个考虑,诸葛亮接受顾谭的建议,稳定东线战场,以守为主,不主动生事,把注意力转移到西线来。

可是要想在西线有所动作,同样需要大量的粮食做为后盾。李严已经明言,关中储备有限,不足以发动大战,如果朝廷要求关中出兵,那就先解决粮食的问题。这当然是李严的借口,可是诸葛亮却没办法,因为李严坚持那些亏空就是他当年主政关中时候欠下的。

诸葛亮主政关中的时候,因为几次大战,消耗的确不小,不仅欠了魏霸一大笔钱,还向关中、汉中的豪强们赊借了不少。当诸葛亮在关中主政的时候,他只是用这些人每年应交的赋税去逐步抵消,而且只是少收一些,不是完全不收,没人敢主动向他要。现在李严主政关中,却说要主动还债,所以把每年的收成都用得差不多了。至于是不是真的还了债,只有鬼知道,也许李严真的还了一部分,也许根本没还,只是和那些豪强统一口径,拿这个来说事罢了。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自己理亏,说话底气就不足。他要想发动大战,逼李严上战场,多少就要解决一部分粮食问题。

现在,他可以运用的粮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汉中的储粮,一部分是益州的储粮。汉中是关中的备用粮仓,存有一部分粮食,可是数量有限,益州的粮食则需要备荒,同样也不能轻动。

做事需要钱粮,特别是粮食。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去赚,只要找到一条财源,就可以实现快速增长,粮食生产却受到田地、人口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

魏霸之所以有底气,就是因为他在交州,特别是日南、九真那样通常意义上的蛮荒之地发现了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又引进了高产水稻,诸葛亮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他只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的周转,也就是俗称的拆东墙,补西墙。

捉襟见肘,就是诸葛亮此刻的真实写照。

运用备荒存粮是一件大事。一旦出了事,就算诸葛亮有相父这个帽子也未必扛得住。他没有敢立刻下决定,只是让杨仪把相关账目整理出来,他要再细细斟酌一番。杨仪手脚很麻利,时间不长,就将相关的账目整理好,送到了诸葛亮的案头。

深夜,诸葛亮翻看着账本,长时间的踱着步,冥思苦想,犹豫不决。

黄月英端着参汤走了出来,看了一眼诸葛亮,又看了一眼案上的账本,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夫君,你又何苦如此?”

诸葛亮接过参汤呷了一口,侧过头,看着黄月英担心的眼神,不解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