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事与愿违

霸蜀 庄不周 1978 字 3个月前

他之所以没有采纳向朗的建议退守陇山,并不是他不知道向朗的建议是个很稳妥的建议,而是他认为向朗的建议虽然稳妥,却失于保守,可能会失去战机。

张合千里来援,是疲惫之师,不耐久战。只要他坚守十天半月,让张合无机可趁,他就可以大获全胜,一举解决上邽的郭淮,将整个陇右收入囊中。如果退守陇右,张合和郭淮就可以合兵一处,进而收复陇右诸郡,哪怕是暂时的,他们多少也能收刮到一些粮食,以支持更长的时间。

而他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他必须尽快解决陇右的战事,回到成都。

永安的陈到送来了紧急消息,孙权增兵西境,不仅辅国将军陆逊亲自赶到了秭归,他本人也到了江陵,而前锋的潘璋已经抵达边境,有大举入侵的迹象。

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却也不是意料之外。当初他不愿意出兵关中,就有这方面的担心。

关中居高临下,拿下了关中,不仅对曹魏有莫大的压力,会激起他们的全力反击,还会给孙权造成压力。蜀汉占领关中,就能进取整个凉州,函谷以西,半个天下都会成为蜀汉的地盘。

孙权会怎么想?

三国相争,合两弱抗一强,如果蜀汉天下有其半,那么他就会成为曹睿和孙权共同的敌人。而以蜀汉目前的实力,他根本无法做到两线作战。所以他才退而求其次,谋取陇右,保持与孙权的联盟,逼迫曹魏两线作战,千里奔波,以消弱其实力,再逐步蚕食关中,进而全取天下。

然而魏延魏霸父子坚执己见,一个硬,一个软,多次进谏。不得已,他只得让他们兵出子午谷,袭取长安。他相信,以他们区区的两万主力,根本守不住关中。当他们面对曹魏的猛攻而不支败退时,想必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会再那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当然了,这样做,魏延肯定会有不小的损失,不过那并不是坏事,用魏延一个人的损失为整个战局争取一个月的时间,还是值得的。

关中得而复失,陇右却安然入手,面对曹魏,蜀汉却依然是个弱者,三国形势不会有本质的逆转,孙权想必不会过于敏感,到时候他再送孙权一些从凉州得来的战马,联盟关系自然能得以维持。得了实利,却将潜在的危险降到最低,这无疑是最理想的局面。如果魏延受挫以后能吸引教训,不再那么目空一切,从此驯服的听命,结果将变得更加完美。

然而,事与愿违。

魏霸坐镇关中,为了守住关中,他居然擅自征兵,在守住了关中的同时,魏家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更让他失望的是,沉稳的老将赵云居然也默许魏霸这么做,而他信任的邓芝也为了一个掌兵的机会纵容魏霸。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帮魏霸守住了关中,在成功的挡住了曹魏的反击时,也引起了孙权的警惕。

刚刚与曹魏大战一场的孙权移兵西向,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这打乱了他的计划。

现在,陇右还未攻克,孙权又步步紧逼,他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危险。与这个危险相比,魏霸父子坐大的危险已经显得不那么迫切。

魏霸不肯放弃关中,那他就必须尽快解决陇右的战事,然后回到成都,主持大局。他又如何能采纳向朗的建议,退守陇山,静观其变?

更何况,他的方案虽然没有向朗的建议那么稳妥,却不失为一个好计。自己据守上邽,马谡伏击洛门,就算张合没有中伏,也能据守,让张合无机可趁,只消十天半月,张合无粮自溃,他就可以一举解决陇右的战局。有这么好的机会,他又何必退守陇山,白白的浪费时间?

然而,战局的发展,再一次出乎了他的意料。

张合在上邽和洛门之间逡巡不进,既不与郭淮夹击他的主力,也不强攻洛门的马谡,他就这么等着,似乎并不以自己的粮草短缺为忧,这大出诸葛亮的意料。

原本这也没什么关系,张合等得起,他更等得起。张合很快就会断粮,他的粮草却即将到达大营。

要比耐心,他比张合更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