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章 大道

春秋我为王 七月新番 3975 字 3个月前

“要如何结束这乱世?翁肯定也曾苦苦思索过,所以我才设想,若是天下再度归一,统一号令,那样的话,世间就能再度安定了。”

赵无恤展开了他对未来的畅想:“若是诸国统一,战士就能从战场回到农田耕作,商贾就能不必担忧关隘阻隔,海滨的士人可以云游到漳水就学,甲兵则藏于府库让它们生出虱子来。而官府也能将用于战争的钱帛,花费在改善民生,修缮沟渠、河堤上了。所以我认为,一天下,这不但是我个人的私心,也是天下百姓共同之愿!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老子已经听懂了赵无恤的想法,说道:“自然的格局和百姓之愿都齐了,所以君侯就想做有巢氏、燧人氏、禹、汤、文武一样的圣人,来推动这一进程?”

赵无恤颔首,掷地有声:“然也,这就是我赵无恤的大道!“

……

当再度回到室内,品味着新泡的茶时,老子忽然觉得,这里面的味道,与之前刚来时品尝到的,已经大不相同了。

而他对赵无恤的看法,也比之前深入了许多,虽然此子以推动大道的圣贤自居,有一些狂妄,但纵观他这二十年来做的一切,也的确有其骄傲的资本。

此子看上去礼贤下士,其实啊,内心高傲得不行,他莫非有种错觉,认为自己真的能前看五百载,后看三千年?

赵无恤却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觉流露的气质,被老子打上了一个“傲”的符号,再度避席问道:“翁若是觉得方才之言有几分道理,可有什么能够教我的地方?”

老子晒然:“老朽说千道万,终究没有实证,君侯有计然等人辅佐,何必老朽多言?”

赵无恤坦言道:“我虽是诸夏侯伯,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会有贪欲,有犹豫,有迟疑,方才与翁一席话,对自己想做的事情倒是清晰了不少,若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望翁能为我指点出来。”

“好。”

老子沉吟长久,说道:“方才君侯谈古论今,但有一点却是忽略了。取得天下,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更是要遵循天道人心,否则纵然取得天下,违背列国百姓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这种一统也断然不能长久……”

这话有道理,秦的统一和迅速灭亡,一直像一根刺一样扎在赵无恤心头,要在条件更不成熟的春秋,提前两百年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所以纯用武力是不行的,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听一听眼前老者的意见。

老子指着案几上的鼎比喻道:“就好比是烹饪小鲜,火候要恰到好处,火猛了,汤就要沸干,火弱了,则久久不能熟。君侯现在倒不怕迟,怕的是耐不住性子,火候太猛……”

赵无恤笑了:“绕了一圈,翁想要说的,依然是劝阻我取冀州鼎?”

“老朽一向有一说一,究竟是何事,君侯自能领会。”老子也不点破,笑吟吟地请赵无恤自己琢磨去。

又聊了一会后,他面上已经有些疲倦,毕竟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便请求告辞。

赵无恤有心挽留:“翁今后有何打算,是在成周久住,还是回陈国故乡?”

“老朽在陈国已经无亲无故,没有什么值得挂念的……”

他捋了捋胡须,笑道:“离开中原十载,老朽真的是快被世道摈弃了,今日君侯所言,已经有许多听不太懂,我倒是想去赵国的临漳学宫走一走,去听听那里的士人们是如何谈论‘改造自然’的,君侯可否借我一车半马,去往邺城?”

“固所愿也!临漳学宫能得到老子的光临,实在是赵国士人莫大的幸事!”赵无恤大喜,立刻让人去寻一辆上好的马车,赠予老子。

老子临走前,却若有所思,又折返回来,对赵无恤郑重行了一礼,留下了几句话。

“君侯欲行古之圣贤之事,开三代未有之业,此志大矣。然而请记住,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倘若他要得到的,是与九鼎一样重的东西,是这天下间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又会付出些什么呢?

“代价么?”

赵无恤眼前突然浮现出许多画面,他与孔子最初为友之后为敌的决裂,兄长伯鲁的死,赵鞅的提前夭折,他对韩氏的屡次毁诺,战争导致齐、卫百姓的家破人亡,伍井、盗跖、虞喜,那些为他事业而战死的将军和士卒,还有妹妹在北疆孤守的瘦削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