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谍战 之 《康熙字典》

1948年2月28日。

炮击恢复,但步一旅的进攻规模却变为一个营或两个连的冲锋,这种战斗颇为儿戏,这么宽的战场,只派出这么少的兵力,让战场两侧的解放军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封锁步一旅士兵的前进道路,所以,这一天的突进距离远不如前两天。

晋省野战军副参谋长不知道,马晋宁直到现在也没让60mm以下小口径迫击炮加入战斗,假如它们在进攻时、给突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那会给解放军造成重大伤亡。

副参谋长是因为抗战时期,坚守临汾时把部队拼光了、从那以后他就没再在一线部队带兵,对步炮协同作战的理解过于狭隘,没想到“小炮上山”这个战术,忘记了临汾巷战中、对他的部队威胁最大的,正是日军使用的掷弹筒。

梁旅长想到了这一层,可马晋宁告诉他,解放军在包围御枣镇的时候,是开了十来炮的,但御枣镇是解放军为了“围点打援”设的陷阱,小口径迫击炮确实能给解放军造成不小的威胁,可他们也必将成为解放军的重点打击目标,解放军可以用肉眼校正弹着点,我们只能用弹道推算解放军的迫击炮阵地,你说谁先被打到?

“打了这么长时间、共军未放一炮,说明他们的炮弹数量有限,但你把迫击炮派上去,他们会干等着你炸他?”马晋宁用这句话否决了梁旅长派迫击炮参与进攻的建议。

阵地战。

最惨烈、双方极容易出现大量伤亡,但这场九龙山战斗、双方伤亡都不大。

阵地战。

最枯燥、大炮轰完步兵冲,战术极简单,但九龙山战斗很奇葩,马晋宁一上来就将战场能摆下的最大兵力、连续两次两个营级战斗单位给解放军施加了极大地压力,然后改为重点进攻某一处解放军防线,每次的进攻方向都不同,这完全是出于“陪练”的目的。

但在副参谋长眼里,马晋宁这是在不断调整战术,以期用较小的伤亡拿下九龙山,原因么,反正知道解放军在给国军做“口袋”,马晋宁部署的“四面埋伏”还没到位,所以不急于拿下九龙山。

一天的战斗、热热闹闹的结束了。

晚上,唐淮林给马晋宁送来了唐博雅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