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告一段落

说完杜牧,俞悦甚至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她一寻思,干脆今晚就不睡了,把李商隐的坑也填了算了。

毕竟小李杜小李杜,李商隐在前杜牧在后,杜牧都说了,不说李商隐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俞悦:“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晚唐时期诗人。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

唐大和三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唐大和七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此后,李商隐曾在王屋山学道二、三年。

开成二年,李商隐得中进士。但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

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

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

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

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

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

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

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

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

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

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

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开成三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作了王的幕僚。

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王氏嫁给了他。

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

因此,李商隐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

开成三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

会昌二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

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

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

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

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

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

九州一色的霜:其实我觉得李商隐才算是党争毁掉好人生。

明月松间照:不过这种政治嗅觉不够敏感的人确实不适合做官,他家里条件好的话当个富贵散人其实也不是不行。

李清照和朱淑真对视一眼,都摇了摇头,显然,她们都不觉得李商隐会甘心做一个所谓的富贵闲人。

杜牧也是无奈,他们俩好基友确实都是被党争毁了一生,但话又说回来,被毁的又何止他们二人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凤拿着刚让人去查的牛李党争始末,叹了口气,得,他这个救火队长又要给大唐灭火了。

终于说完了,俞悦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这才发现还有两天就国庆了,想了想,俞悦决定还是去一趟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