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机腹下面的舱门打开,在洞穴侧壁的凹坑中,放下了一个5厘米长的小型信标,用来实现无线信号的中转。
同时,洞穴中的能见度已经很低了,散射的光线已经不能到达这个深度了。
无人机只能开启了夜视模式。
无人机再次向前飞行,这次又前进了280多米,就再次出现了信号的干扰。
没办法,无人机只能再次退回20多米,放下一个信标,然后继续向洞穴深处飞行。
每隔一段距离无人机就会丢下一个信标。
飞着飞着,洞穴的侧壁开始有明显阴湿的痕迹,无线信号衰减的速度更快了,这次只飞出去170多米,信号就出现了明显的失真。
就这样,无人机走走停停,期间一共放置了7个信标,每次的信标距离越来越短,最后一个信标的间隔,只有110米。
统计数据显示,洞穴路线总长度才不到1.2公里。
看来民用无人机的信号传输能力瓶颈十分的明显,比起军用无人机性能上差了很多。
不过,北斗城现在使用的,多数都是东拼西凑的东西,基本上把所有末日之前的科技产品功能,都发挥出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效果。
现在很多电子产品在北斗城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并不便宜,很多关键的零部件完全可以拆卸下来用作他途,具有很高的价值。
军用级别的产品现在更是宝贝疙瘩,因为功能强大,使用的时候大家都十分的小心,不容有失。
就像军团士兵配备的制式枪械,它们虽然很少用枪,但是枪械的保养一刻也没有落下,所有人都爱惜的很。
像探索天坑废墟这种未知的探险任务,不可能装备太好的强信号军用无人机,一旦遗失或者损毁,那可都是北斗城的巨大损失。
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军用级别的设备才会被拿出来使用,多数情况下,民用设备要顶在前面。
这架民用小型无人机磕磕绊绊的终于飞出了洞穴,悬停在洞穴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