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天不遂人愿

平瑶乐 于乐公子 1206 字 2个月前

于乐与乐乐并肩而坐,两人眼神中闪烁着对时局深刻的洞察与不灭的热情,周围环绕着周扬那沉稳如山的气质、张中丞锋芒内敛的睿智、罗士信眉宇间透出的不羁与坚韧,以及高先直温文尔雅中蕴藏的不凡见解,更有郭汾阳,其身影宛如定海神针,沉稳而有力,为这场聚首平添了几分庄重。

室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脸上的轮廓,光影交错间,仿佛历史的帷幕正缓缓拉开,一场关于天下大势的深刻对话即将上演。

“诸位,”于乐率先开口,声音温和而坚定,“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吾等虽身处一隅,却心系苍生,不可不察天下之势。”

乐乐接过话茬,语气中多了几分俏皮与灵动:“是啊,哥哥,这世道就像是一场未完的棋局,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方能在这乱世中寻得一线生机。”

周扬微微颔首,声音沉稳有力:“吾等虽非庙堂之高,却亦应胸怀天下,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明得失。当前局势,需细细分析,方能定策。”

张中丞闻言,眼神中闪过一抹锐利的光芒:“不错,当务之急,在于洞悉各方势力之动向,同时加强内部团结,方能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屹立不倒。”

罗士信哈哈一笑,豪气干云:“怕甚!男儿生于乱世,自当提枪上马,以热血铸就辉煌。只要我等齐心协力,何惧天下大势!”

高先直微微一笑,温文尔雅地补充道:“然则,勇武之外,更需智谋。兵法云:上兵伐谋。我等当以智取胜,方能事半功倍。”

最后,郭汾阳缓缓开口,其声如洪钟,震人心魄:“诸位所言极是,但切记,民心所向,方为大道。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保民安民,始终是我辈之责任所在。”

“嘿嘿,哥哥,李德明可是宰相,为什么要领兵平叛呢?”乐乐看向哥哥问道。

“诸位都说说自己的看法。”于乐笑道。

“王爷,下官愚见,李大人此举,实则是明智之选,以退为进,意在保全自身清白,亦是对时局深刻的洞察。此番庶民揭竿而起,犹如惊雷划破长夜,令那沉睡不醒的朝堂猛然惊醒,却也悄然揭开了另一层隐忧的序幕。

最为棘手者,莫过于各州节度使纷纷效仿古之诸侯,拥兵自重,画地为牢。他们手握重兵,心思各异,长此以往,只怕这大好河山,将难免陷入四分五裂、割据纷争之境地。此等景象,非但百姓遭殃,更是我等忠臣良将所不愿见之悲剧也。

周扬言罢,目光中满是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深沉的思考,仿佛已预见那风雨飘摇、烽火连天的未来图景,心中暗自祈愿,愿上苍垂怜,赐我朝以转机,让这乱世之舟,终能驶向安宁的彼岸。

“王爷,诚如周大人所洞察,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帷幕正悄然拉开,虽尚显端倪,却已暗流涌动。现今之时,各州郡的刺史们,手握重权,心中皆藏有宏图伟略,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对未来棋局的精心布局。

张中丞轻叹一声,言语间透露出几分忧虑与洞察:“您看,那些对草莽之众态度微妙的举动,实则是各方势力自保图强、暗中较劲的明证。他们非但未急于剿灭这股看似威胁的力量,反而时而纵容,时而利用,其背后深意,不正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吗?这番自保之态,非但明显,更透露出一种对时局变迁的深刻把握与准备。”

“王爷,光毕帅军正在回来的路上,他想的是顺便灭掉几支有实力的蒙人部落。”罗士信笑道。

“行,他看着办吧!现在也不急着让他回来。朝廷以割地换和平之举,虽然瞒着众民,但我想这事是瞒不了多久的,等百姓们知道此事后,势必会对朝廷不瞒,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皇上现在的日子不好过啊!咱们就别给他添乱了。我的想法还是笑看风云,作壁上观。”于乐感叹道。

众人没有发声,沉默代表着同意。

......

李德明接旨后,沉稳地驻军于江陵之畔,其心中筹谋已定,遂上疏天听,恳请圣上恩准,擢升泰宁军节度使安希为招讨副使,并兼任湖南观察使之职,令其率精锐为前驱,屯兵于潭州之地,以壮声威,利锋所指,无坚不摧。

李德明此举,非但出于战局之考量,更深藏一番与朝堂的微妙情愫。安希,乃安氏一族之俊杰,与当朝圣上安嘉杰血脉相连,同宗同源,更兼辈分相当,实为嘉杰陛下之堂弟。在这权力与忠诚交织的棋盘上,李德明以“举贤不避亲”之雅量,巧妙布局,既彰显了对国家大义的忠诚,又巧妙地编织了一张信任与亲情的网络,让皇帝安嘉杰心中暗自赞许,对这位堂弟的才干与忠诚深信不疑。而朝堂之上,众位重臣皆心照不宣,对李德明此番安排暗自点头称赞。

......

“大将军,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城外出现了瘟疫!”

黄焯,这位被官府称为草贼头目之一贩盐郎,自王献直死了后,他就成了安朝造反者们的头领,其铁骑所至,尘土飞扬,留下了无数抗争安朝暴政的英勇传说和弑杀的凶名。他率麾下叛军,历经风霜雪雨,终是踏平了重重阻碍,将目光投向了富饶而战略意义重大的广州城,誓要以南海之滨为基石,筑起一座反抗的坚固堡垒,让这片土地成为颠覆旧秩序的起点。

然而,天不遂人愿,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侵袭了这座即将成为希望的城池。疫病肆虐,哀鸿遍野,叛军中英勇的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死者之众,几近十之三四。面对此景,部将们忧心忡忡,纷纷进言,劝黄焯北归中原,以待时机,再图大业。

黄焯立于城头,望着远方苍茫的天际,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在广州的坚守虽意志坚定,但天时不利,人心亦难安。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抉择——放弃这看似唾手可得的根据地,转而挥师北上,将战火重新点燃于中原大地,誓要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开元八年四月,黄焯率领着剩余的精锐之师,带着不屈的意志和未竟的梦想,离开了这座承载了太多悲欢离合的广州城,踏上了向西北进发的征途。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沿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迅速攻占了桂州,将岭南之地尽数纳入掌控之中。这一战,不仅是对敌人的一次沉重打击,更是黄焯及其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生动写照。